而按照中国古代儒学家的解释,包括朱熹在内的很多人解释,都是我们所常用的解读,就是没有后代的意思。
我一直奇怪,难道对古文的理解,不是越靠近作者那个时代的人,解释的越准确吗?时隔两千年,再去解读,再按照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强行翻译,真的靠谱吗?
在《孟子》中,有一句讲“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中也有一句“无后”,如果按照他们的这种解释就是:第一个用陶俑殉葬的人,难道没有继承人了吗?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应该翻译成:这些做坏事的人,难道不怕断子绝孙吗?
可见,将“无后”解释为“不尽后辈的责任”,纯属用现代观点来套在古汉语上,就是一种曲解。“无后”的意思,就是“没有后代”的意思,这么解释一点毛病都没有!
文章插图
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人甚至大言不惭的列了这样一个标题《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是哪三不孝,究竟哪个最严重》,这些人连“三”在古代是“虚数”都不知道,就敢出来翻译。“三”有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三,而是多。比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可能并不止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多次比三次更有诚意!
也就是说“不孝有三”,很可能压根就不是三个,应该翻译成不孝有很多种,孟子关于不孝就总结了五条:懒惰而不养父母;成天喝酒玩乐而不养父母;自私自利,只顾妻儿不养父母;纵情声色让父母蒙羞;好勇斗狠,从而危及父母的。
这里面讲的这么多不孝中,不包含“不尽后代的责任”,也不包含“没有后代”的意思,从而也印证了,不孝有很多种的说法,压根就不是三种。
那么,到底哪个更贴切呢?
根据古代学者的解释,大部分都倾向于没有后代的意思,汉代学者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在这里,他进行了解释,并不同于孟子讲的“五孝”,但是却是对这句话的一种大致解读,其中包括了“无后”为不孝的说法。
孟子的全文应该解释为: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一种;舜因为没有后代,在没有通告父母的情况下直接娶妻,简直就是君子榜样啊,君子就是用实际行动来尽孝的,告不告知都是一样的。
【 有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没有后代的意思,为何有人故意曲解】
文章插图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核心思想还是传承,孔子说的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在他看来是最狠毒的脏话,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果没有后代,那就是最大的不幸。
在中国古代如果没有子嗣,那么整个家族就会没落,大概在先秦时期女性连继承遗产的资格都没有,在很多时期,还有“吃绝户”的现象发生,就是一家如果没有子嗣,那就会被人把财产给分了。
即使是现在,我想很多老人也能够理解“膝下无子”的那种处境吧!
这些曲意解读者,将孟子的文章翻译成: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其实就是夹带私货,这样曲解的背后,是古代婚姻的程序问题,中国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舜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就私自成亲,这就是违背了这个原则,他们重塑这个成语的意义,大概就是为了宣传封建道德范畴那一类,实在无聊的很。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古代的确存在的,即使对现代社会都有一定影响。
文章插图
首先来说“父母之命”,我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还是有着一些赞同的,在很多人的认识中,儿女婚姻大事,多征求父母的意见总是好的,天下父母没有不为自己孩子着想的。
- 老祖宗“女人当家,房倒屋塌”,下半句更精华,可惜鲜有人知
- 这首元曲堪称中秋绝唱!堪比苏东坡!却很少有人知道!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这2位撑起了半个东晋,一位是奇女子诸太后,另一位鲜有人知!
- 《曾国藩家书》:对人要宽严相济,办大事要有人才备份
- 印度和埃及都还存在着,为什么有人说四大文明古国就剩中国了!
- 孝感市图书馆元旦小长假“不打烊”
- 农村俗语“色字头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最精辟,却鲜有人知!
- 人们常说“东山再起”,“东山”到底指哪座山?少有人知,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