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人一生中的许多仪式都是在这里举行的。新生儿和母亲在孩子出生之后四十天要在这里进行洗礼,安排有庆典活动,并要雇用舞女和乐手。其次,哈马姆还在婚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妇女们会在这里为他们的儿子和兄弟寻找合适的新娘。类似于我国20世纪70年代结婚必备的“四大件”,奥斯曼帝国女孩子的嫁妆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哈马姆套具,包括一些高级绣花澡巾、特质的用银线装饰的木屐和一个哈马姆浴盆。新娘在婚礼之前数天要哈马姆进行洗礼,双方家庭的女性成员都会参加,也会邀请其他亲属和邻居。人们给新娘洗浴,唱宗教圣歌以及传统的忧伤民歌。另外,哈马姆在很多方面都是外面世界的缩影,社会分化和社会当中的政治大变动都在哈马姆里有反映。当耶尼切里内部的纷争引起不同兵团成员之间发生冲突时,在哈马姆则会上演一幕妻子们的战斗。哈马姆以这样的方式反映政治立场的不同,同样也反映社会的分化现象。苏丹多次作出规定,要求不同的宗教派别在哈马姆享受有差别的待遇。简而言之,土耳其浴是奥斯曼生活的精华,也是绵延不变的习俗,它在帝国早期时就具有的中心地位和广受欢迎性,到十九世纪仍然如此。
跟着本书作者的思路,可以看到伊斯坦布尔妇女丰富而精彩的生活。原来奥斯曼女性并不是男性的附属品,不是仅仅会炫富和展示华丽服饰。她们会以各种形式参与帝国的节日活动。许多欧洲人对奥斯曼历史都有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即,奥斯曼妇女在家里是受虐待的,除了去哈马姆,她们从不出门。但事实却是:她们走亲访友、野餐、游园;她们参加苏丹的壮观游行,同样也会出门购物。不那么富裕的妇女会去做巡街小贩的工作,门挨门地兜售商品,散布家长里短、给人做媒。她们在哈马姆、洗衣房、私人家里工作,还有的会去做妓女。她们去清真寺、去圣殿,也向赛义赫请教问题。只要女人自尊自爱,举止得体并有仆人陪同的话,就允许她们外出到公共场所。浴池也是奥斯曼妇女的“咖啡馆”,她们在那里毫无顾忌地聊天,快乐地度过休闲时光。对她们来说,沐浴是一项基本生活乐趣,若丈夫反对这项娱乐活动,她们则可以到卡迪(法官)那里要求批准离婚。到十九世纪,女性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富有家庭里,让女儿学法语、上钢琴课以及给她们雇外国女家庭教师成为时尚。到十九世纪后二十五年,政府开办了女子学校,妇女们开始学习西方和土耳其音乐,欧洲传来的社会风尚给奥斯曼妇女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奥斯曼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不局限于室内,对热爱自然的他们来说“漫步”也是城市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在城里、郊外的花园或者空地上闲逛,赏花、宴饮、划船以及在新鲜空气里放松自己。在城内,奥斯曼人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逛花园,伊斯坦布尔的花园更是随处可见。花园是苏菲派的核心宗教符号,其中的土地和水流、鲜花和树木代表着与真主的合一以及灵魂的纯洁。在野外,居民们也有各具特色的空地和娱乐场地。这些地方给人们提供娱乐、享受、私密交往和公开炫耀的机会,也成了打破男女交往限制、使人得以自由伸展的好地方。
扼守海峡的地理位置给这座城市带来的说不尽的便利,但上帝似乎并没有将所有的好运赋予它。伊斯坦布尔除了是享乐之城还是一座暴力之城。地处亚欧板块的地震带上,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是家常便饭,瘟疫、革命斗争、矛盾冲突等人祸也层出不穷。这些不安分的因子使这座多彩的城市也带有人性异常躁动的一面。
冬季的时候,这里会遭受暴风雪的袭击。船只无法航行、川流全部冻结,即使是春天也不开化。风灾也很严重,尤其是东北风和西南风。晴朗的天空会突然刮起龙卷风,完全出人意料。伊斯坦布尔的居民除了遭受恶劣天气的折磨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天然杀手。按伊斯坦布尔的城市规模来说,人们的居住环境十分拥挤,几乎谈不上什么卫生条件,所以瘟疫很自然地十分频繁并且异常严重。还有另外一个比瘟疫还难以逃离的威胁,就是火灾。也许这是所有灾难里最致命的了。从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最初的日子开始,一直到1923年结束,这座城市有一个一直不变的特点,就是火灾对于市民的生命来说是一个始终存在的毁灭性威胁。火灾一旦燃起,就会很快烧到整个城区,尤其是有风的时候,会造成大规模的损失,成千上万的房子会在几个小时之内化为灰烬。频繁的火灾使许多家庭不止一次的失去家园,使城区变得面目全非,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市场、工厂、作坊都被破坏,整个城市的经济陷入瘫痪。伊斯坦布尔选择的灭火方式是毁掉起火点周围的房屋,拆房队员经常练习并接受良好的训练,所以他们在摧毁房屋上技巧娴熟。奥斯曼人对待火灾采取了一切可能的防范措施。瞭望塔在全城星罗棋布、夜间巡逻严密监视,采取一切措施预防火灾。人们都预备着随时防火,并在起火的第一时间将其扑灭。十八世纪早期以前,耶尼切里士兵一直被当作消防员使用,直到一位法国工程师发明图兰姆巴(消防车)在灭火方面非常有用,政府组建了一个由耶尼切里组成的图兰姆巴敖卡奇(消防部队)。直到1826年,耶尼切里被摧毁,图兰姆巴敖卡奇也被解散。城中的每一个马哈勒(街区)都组成了自己的图兰姆巴部队。十九世纪的时候,街区的图兰姆巴部队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有自己风格的服装、特殊的信号语言以及社会地位。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图兰姆巴组织,由三十,甚至有时候六十或七十人组成。他们由经历火灾的人家或者被火灾威胁过的人家供养。他们的工作就是从一场火灾赶往另一场火灾,负责将大火扑灭。
- 安利5本古言宅斗谋权文,覆手繁华
- 红尘似水,繁华如烟:珍珠泉大院史话原创 /侯林 侯环
- 历史上真的存在穆罕默德、释迦摩尼、耶稣这三个大人物吗?
- 执笔风华诉离殇的古风句子,看一眼就沦陷!
- 旧时的小家谱是什么,应该从哪辈写,有什么讲究?
- 那些有思想和情感深度的小说
- 中国唯一的“神都”,曾是世界级繁华城市,如今只是座三线城市
- 名著典籍|官场行贿行规:旧时“秦关一座”“孟津一渡”代表多少钱?是哪的风景?
- 为什么中国人经常骂孔子,外国人却不敢骂耶稣和穆罕默德?
- 50年前的中国,很多小山沟比县城还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