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重塑美国”: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政治智慧( 七 )


不难看出,葛底斯堡演说从开头到结尾,从主题意象的构建到字词句的选择,通篇都隐含着宗教的寓意。林肯的用意,显然是要通过它唤起民众对内战之根源的反思、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并将其拯救国家与自由政体之原则的意志灌入民心。
五、明晰而抽象的用辞:葛底斯堡演讲的政治智慧
与林肯的其他著名演讲一样,葛底斯堡演讲词并非匆匆写就,而是他深思熟虑的作品。如何在只能“说几句话”的短时间内,恰当地把自己关于这场战争的看法表达出来,应该是林肯在演讲词的准备中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他选择了一种明晰而抽象的表意方式。明晰,是他一贯的特色;抽象,实则出于形势的需要。
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虽未被林肯视为战争即将结束的信号,但他相信它已令南部邦联遭受重创,因此必然想到战后的重建。然而,南北双方正在一场血腥的军事对抗中。一方面,他要鼓舞北方的士气与民心,以期赢得军事上的胜利;另一方面,他要为南方州将来回归联邦未雨绸缪,在感情上奠定和平友好的基础。换言之,他要在充满敌意的战争心理中注入一些可令双方握手言和的情感。
因此,林肯在演说中有意避开了具体所指。与艾弗瑞特演说中大量动人心弦的具体事例相比,林肯似乎什么也没有说——没有具体的人名、地名、参战兵团,也没有对某个人或团体的赞美与谴责,然而,他的措辞同样使人感到亲切,并且有些说不清道不明。譬如“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在北方人民听来,显然是指联邦军队的士兵,而非叛乱一方,可谁又能说那些“活着的”或“死了的”勇士不包括南部邦联的将士 至少林肯没有这样说。他有意不这样说。因为他需要利用这个含义明晰、指称对象却模糊的词,令南方州将来感到可以融入联邦。他把这场因有罪的奴隶制而引发的南北冲突升华为“一场伟大的内战”,并将其解释为对一个孕育于自由的国家能否长存下去的考验,都有这种意图在里头。“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显然也表达了对南军士兵的惋惜,因为南军毫无疑问也是经受考验的一方。
南北两方一直为之争论竟至于交火的主题,诸如“奴隶制”“财产”“合乎宪法”“分裂主义”等都没有出现在林肯的演说中,甚至连“州”也没有提起,有的只是“国家”“自由”“政府”“我们的先辈”等。这种基于对国家命运之关切、对自由信念之维护的遣词造句,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触动的是南北双方对战争的看法。对于北方,是为维护国家的完整与先辈的成就而战;对于南方,是为“自由”或者说“自治政府”而战。虽然各自理由不同,但都在相似的概念之下,双方都可以之为据,声明其事业的崇高。因此,林肯的演说在充满敌意的战场上无异于一种和解之音。这既是林肯政治目光远大的缘故,也是他内心情感的丰富所致。无怪乎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赞叹林肯那“深沉的情感体悟”。朴质无华而又气度恢弘的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体贴入微地照顾到了双方的情感与心理。
结语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篇幅虽短,却影响深远:它重塑了关于自由的概念———这个概念立基于“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原则。虽然这一原则诞生于美国立国之时,然而直到林肯将“人人生而平等”的范围扩大到这个国家所有的人群,它才开始褪去其狭隘的种族主义色彩,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准则,《独立宣言》与美国《联邦宪法》的自由与平等理念亦因之而获得了新的界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在内战后获得了“自由的新生”。不过,这一“自由的新生”来之不易。若非林肯高明的政治智慧、内战中血与火的洗礼以及数十万生命的牺牲,所谓民主与自由的政府理念恐怕在19世纪的北美大陆只是一个飘荡着的灵魂。
原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智慧|“重塑美国”: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政治智慧】本期编辑:李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