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三 )


 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尽管岳飞的谥号应当为“忠武”,但人们还是习惯性地称呼他为岳武穆)由于谥号是文官制定,所以武将的谥号在重要性和文采性上比文官要差,不过封建王朝还有一种文武大臣通用的谥号来表彰特殊贡献的大臣,这类谥号被称为通谥。通谥则以忠武为最高,其次为忠献,忠肃,忠敏等。忠武起源于汉丞相诸葛亮的谥号忠武侯,诸葛丞相“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精神得到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高度赞美,所以他的谥号就成为了后世对臣子的最高评价之一。后世得“忠武”者也都是叱咤风云,有定国安邦之功的伟人。比如唐朝名将郭子仪,宋朝的韩世忠,岳飞(本来岳飞谥号为“武穆”,在武将谥号中排名第三,而平冤昭雪后改谥为“忠武”,以示皇帝对他的愧疚和褒奖)。明朝开国双壁之一的常遇春,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之下也给他定谥号为“忠武”。到了明朝,谥号的优先等级又发生了变化,文官的最高谥号为“文正”不变,后跟贞(宋朝灭亡,所以贞字不用避讳,成为了次一级的谥号)、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等字;武将以“武宁”为美(开国大将徐达的谥号就为最高的“武宁”),而后跟毅、敏、惠、襄、顺、肃、靖、等字。
 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李善长和刘伯温,老哥俩谁也没捞到一个“文正”)不过任凭朝代如何变化,“文正”始终是大臣们心中的那抹白月光,无他,这谥号实在是太稀少也太诱人了!元朝享国九十八年,得“文正”者不过区区六人(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到了明朝就更抠门了,皇帝把这“文正”都给捂热了也不愿意给大臣们,开国宰相李善长没有,刘伯温没有(文成),解缙没有(文毅),于谦也没有(忠肃),内阁三杨更没有,到正德时帝国已有了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竟没有一个大臣的谥号为“文正”!
 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得知自己的谥号是“文正”,将死的李东阳甚至跪下给杨一清磕头)正德时期大学士李东阳忍辱负重将权阉刘瑾斗倒,给混乱的朝廷以平静,这位从先帝孝宗时期就享誉天下的大臣个人声望更达到了顶峰,在他病重时大学士杨一清去看望李东阳,见李东阳正在为自己的谥号担忧,杨一清拍着胸脯发誓将为李东阳争取“文正”,这可是帝国第一个“文正”!李东阳不顾自己重病将死,马上从床上爬起来向杨一清磕头,您就知道“文正”在文人心中何其重要!不过明朝也的确抠门,两百多年的历史,得“文正”者不过区区四人: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其中方孝孺还是南明时期追赠的,等于只有三人。
 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汤斌,清朝“文正”第一人,由乾隆打开了这个口子)清朝得“文正”谥号者就比明要多得多了,一共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本来康熙雍正口子把的很紧,但架不住儿孙败家啊,这八个获得“文正”殊荣的大臣中,汤斌理学名臣,刘统勋、曹振镛、曾国藩确实劳苦功高,谥号“文正”实至名归,但其他像朱珪等人不过是以以帝师之尊谥文正,朱珪为嘉庆帝师,杜受田为咸丰帝师,李鸿藻为同治帝师,孙家鼐为光绪帝师,这就颇有些滥觞,不足为贵的意思了。
 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中兴四名臣,这四位老爷子互相不服,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曾国藩得了“文正”,其他人是啥表情)不过再怎么不足为贵,这可是“文正”啊!古往今来能得文正的不超过二十个,自己要是得了这个谥号祖坟都得冒青烟!三朝元老又如何?张廷玉照样只谥“文和”,皇亲国戚又如何?索尼死了不是照样只谥“文忠”?再看看林则徐、陈廷敬、李光地,这些名臣更没这个福分,如果你得到了“文正”,那就说明在朝廷、皇帝心中你已经超越了他们,但凡有点野心的大臣哪个不是对“文正”垂涎三尺?湘军的曾国藩,楚军的左宗棠,淮军的李鸿章,还有刘坤一、张之洞,这些大臣赶上乱世平定太平军和捻军,黄马褂、双眼花翎是得了不少,但对着至高荣誉“文正”却都无法染指,于是哥几个在同一起跑线,共同为了谥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