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大家好,我们的邦德侃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上图是刘伯温的墓碑,其中的“文成”就是他的谥号)古代的统治阶级最看重什么?生前享受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死后青史留名,千古歌颂。在世时他们权势滔天,过得自然逍遥无比,而死后朝廷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还会给予哀荣,这哀荣便是今天给您介绍的“谥号”。
 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最早的谥号就是为了表彰周公和姜太公这两位功勋彪炳的大臣)谥号最早可追溯到西周,由于周公旦和太公望对周王室有大功(周公辅佐成王,奠定王朝基础;姜太公在牧野大败纣王军队,开创王朝篇章),所以周天子在他们死后给予谥号作为褒奖,这就是谥号的起源:“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睳谥法。谥者,行之夡;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逸周书》详细介绍了有哪些谥号,谥号背后的具体意义)《逸周书·谥法解》中对谥号也解释的很清楚,就是古代立有大功的臣子死后赐给他们“善号”来表彰功绩。早期皇帝和大臣都用谥号,后来皇帝采用庙号,谥号就逐渐成为大臣的死后荣誉,谥号用字极为考究简短,可谓是汉字注解的精华,毕竟一个字或数个字就浓缩概括了死者的一生,每一个字都意义深远。而且大臣们也把这谥号当成终极荣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臣们对谥号如此追捧?
 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范仲淹谥号为“文正”,所以人们称呼他为“文正公”,“文正”是封建时代文人谥号的最高荣誉)首先谥号稀有,谥号一般来说分为私谥和公谥,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或士大夫死后,他的同僚、门生们私人拟定的谥号;而公谥则是朝廷颁发,皇帝认证,以后要载入史籍,从重要性来说就天差地别,而且私谥不为官方所承认,所以古代提谥号均以公谥为准。但公谥不好拿,只有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在汉朝和晋初,只有侯以上的爵位才资格获得谥号,这也是李广虽然战功卓著,但依旧没有谥号的原因。唐朝时期三品官以上才能定谥号,明清时期将标准提升到了一品,除非你官至宰辅,这谥号的事儿就不用想了)所以谥号也代表着咖位和朝廷地位,这也就难怪官员们对此眼热羡慕不已了。其次谥号是朝廷对官员这一生功绩的评价和总结(谥号会载入史册,甚至会影响到后世对你的看法)。既然是总结,那么就有可能是表扬(美谥)也可能是批评(下谥),所以朝堂之上衮衮诸公都为了这一荣誉大动心思,不但想要谥号,还要个流芳千古的美谥。
 词定|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为什么曾国藩谥号为“文正”左宗棠和张之洞会不满?因为这谥号给了你,我们就没有了!)更何况谥号不但有其特定的涵义,而且还排了等级,根据个人生前的贡献和成就不同,谥号同样有高低上下之分,诸位大人是既希望自己得到美谥流芳千古,又私底下较劲生怕落后他人。比如晚清名臣张之洞,这位大爷自恃功冠群僚,结果得知曾国藩死后获谥“文正”大为不爽,愤愤的说:“如涤生者(曾国藩字涤生),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像曾国藩这样的人也能得如此尊贵的谥号?不平之意溢于言表。张之洞还留了几分面子,脾气直爽的左宗棠老爷子就没这么好说话了,他冷笑一声说:“他能得'文正’,那我们岂不是要谥‘武反’?”别人得了美谥为啥这两位如此眼红呢?还不是因为“文正”是文官谥号最高等级,一般绝不轻易授予,曾国藩得了,那就代表张之洞和左宗棠没机会了,而且以后的谥号肯定要比曾国藩低,这让两个眼高于顶的大臣如何咽得下这口气!可见这谥号既关系到千秋万载之后的荣誉,又关系到尊严、脸面,也就难怪官员们一个个如同饿急了的狼一般盯着,生怕这好谥号被别人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