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出祁山,克复中原,“忠武”一词是对丞相的最好谥号)一般来说,在唐以前对君主的谥号很讲究,但对臣子却没这么多弯弯绕,在文官和武官定义也很模糊,唐以前就是根据大臣的功绩、职业和性格对着谥法表选择合适的就行了。咱们举个例子,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的谥号只有一个字“文”,文字在谥法表上的解释为“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赐民爵位曰文。”单从“经天纬地”、“道德博闻”这几点来看“文”字是个妥妥的美谥。咱们所熟知的诸葛亮谥号为“忠武”,按照谥法解释为“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刚强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同样是对诸葛丞相一生最好的写照。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谥号为“文贞”的臣子,唐时“文贞”也发展成为了最高级的谥号)而东晋名臣王导的谥号是“文献”,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高级的谥号,献字的解释为“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尽管整个东晋名臣武将众多,但只有奠基人王导才有这个殊荣,可见这一时期谥号就已经开始出现垄断性,谥号也存在了一定的优劣之分。到了唐朝时期,谥号一方面仍保持文武混用,另一方面君主和大臣们所青睐的谥号又发生了改变,“文献”开始变得不那么高级,取而代之的则是“文贞”,按照谥法解释为“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在皇帝有意识的引导及其御用文人的鼓吹下,“忠君爱国”成为士大夫们的最高行为准则,于是“文贞”也被赋予最特殊的意义,著名诤臣魏征死后就被授予“文贞”,随后名臣陆象先、宋璟、张柬之等人也得到了“文贞”的荣誉。玄宗时期大臣张说死后谥号定为“文贞”,按理来说给别人定谥号事不关己,但“文贞”实在是太诱人,太稀有,你要是拿走了我们就没有了!于是有些眼红的大臣就质疑以张说的能力功绩给这个谥号实在是太抬举他了,最后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的争论。可见为了谥号,大臣们也顾不得什么同僚之情,大家都对“文贞”虎视眈眈,凭什么就你能够得到?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司马光以“文正”为最高,而他最终也如愿以偿得到了“文正”这个谥号)宋承唐制,所以依然以“文贞”为最高,早期的几个名臣李昉、王旦等都被谥为文贞。宋仁宗时期皇帝的名字叫赵祯,为了避讳便将“文贞”改为“文正”,等到北宋名臣夏竦被皇帝定谥为“文正”时,旧党领袖司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在他看来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致,如果能被谥为“文正”,那真是大臣们最顶级的荣誉啊!经过文坛大佬司马光的这一番吹嘘,文正从此以后便成为人臣至高的谥号,皇帝轻易不给,大臣们想的发疯,北宋加南宋数百年时间,得“文正”谥号的不过也区区九人: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中期,谥号已经开始有了系统的定义法则,不再从《谥法表》上挑选,文官武将统一用文、武开头,“文”以“正”为美,后跟忠、恭、成、端、恪、襄、顺等字;而武以“忠”为美,后面跟勇、穆、刚、德、烈、恭、壮等字。
- 清末|“国家”一词到底有何含义?从清末梁启超书籍探讨国家概念的变化
- 生物多样性|每日一词 | 多样性
- 中国|你不知道的青铜器“何尊”背后的故事,它最早记录了“中国”一词
- 交会对接|每日一词 | 每日
- 诗词歌赋|诗人写出精妙好句不出名,一词人照搬到自己作品中,成千古名句
- 韩语每日一词打卡:??|12.5| 打卡
- 礼制|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