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九院为何诞生如此多医学“01号”|2020年终盘点
文章插图
图源:视觉中国
是医生 , 也是发明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采访人员看到别开生面的一幕:上个月 ,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迎来5项科技成果与相关企业的集中转化签约 , 授权转让协议总金额突破2亿元 , 再创医院转化金额新高 。 这也意味着 , 来自这群医生们的发明将驶入向临床产品转化的快车道 。
在这家医院 , 医务人员手握发明专利的 , 不在少数 。 近年来 , 上海九院积极探索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 努力打通从科技成果到落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
根据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上海市三甲医院科技竞争力报告 , 上海九院累计有239项专利授权 , 为上海医院系统最多 , 跻身名副其实的“转化大户” 。
不仅医务人员的创新热情在这座三甲医院持续迸发 , 一批国内国际首创的新成果也从这里真正走出实验室 , 变成医疗产品 , 造福患者 。
疏解 “患者之痛” , 唯有坚持自主创新走转化之路
上海九院最新的5项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项目是:骨科戴尅戎院士团队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快速筛选-富集-复合生物材料循环系统” , 眼科范先群教授团队的“眼眶外科智能3D显微内镜系统”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吴皓教授团队的“迟发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 , 麻醉科姜虹教授团队的“一种经鼻气管插管的导管固定装置”以及骨科赵杰教授团队的“成纤维细胞诱导退变髓核分化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
一个个项目背后 , 隐藏着一个个“患者之痛” 。 以吴皓团队的“迟发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为例 , 该项目旨在于母亲孕中乃至孕前就开展筛查 , 检测试剂盒在开发中还一再强调基层应用 , 包裹着“覆盖面”的柔软用心 。 “大城市已能做到‘聋而不哑’ , 即通过早期筛查 , 在孩子出生后很快就干预 , 安装人工耳蜗 。 但我国幅员辽阔 , 需要推广更早期、更可及的筛查手段 。 ”吴皓说 。
话说起来容易 , 但从一个科研发现到转化为一个产品 , 过程之艰 , 探路者自知 。 在上海九院骨科 , 有两张珍贵的证书被摆放在显著位置——2019年1月16日 , 上海市药监局向上海九院骨科团队颁发医疗器械注册证 。 要知道 , 中国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过去一般只颁给企业 , 这是科研机构拿到的第一张医疗器械注册证 。 一年后的2020年1月1日 , 国家药监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发布〈定制式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定(试行)〉的公告》实施 , 次日 , 上海九院骨科就拿到了新规实施后的第一张个性化骨盆假体备案书 。
“这两个‘第一’是对上海九院骨科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走医工结合和科学成果临床转化道路的肯定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九院骨科学科带头人戴尅戎很自豪 。 上世纪80年代 , 戴尅戎及其团队就开始了医学转化探索之路 , 其在国产骨水泥、多孔表面人工关节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 。 尤其是结合3D打印技术 , 戴尅戎团队开启了人工关节定制时代 , 让“削足适履”式的假体应用 , 变成真正服务每名患者个性化需求的“量体裁衣” 。
打造临床医学研究“创新工坊” , 加快向研究型医院转型
今年恰好是上海九院建院100周年 , 类似的“01号” , 其实记载在上海九院各优势专业的发展历程上 。
40多年前 , 在简陋的条件下 , 中国现代整形修复外科开创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开始了将显微外科做得更精、更细的探索 。 因他的诸多独创技术 , 很多过去无法做到的手术一一变成了现实 , 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 。
拥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院士、张志愿院士的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外科 , 也是患者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 , 名气蜚声海内外 。 始终坚持创新 , 勇于开拓新路 , 口腔颌面外科已成为上海九院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最多的学科 。
- 冬需养肾!肾的反射区要怎么按功效最好?
- 心脏病发作,按摩心脏穴位,为何开始有效,最后却导致心肌梗死?
- 雪姨有四个孩子,为何最后的结局还不如仅有一个女儿的傅文沛
- 葵花宝典300年前就存在,双雕五绝为何不抢?不是漏洞,金庸解释过
- 打磨8年的《大秦赋》最近热映,为何不用原名《大秦帝国之天下》
- 林志颖爱林心如4年,为何最后娶了模特陈若仪?原因令人唏嘘意外
- 牛奶是“超级食物”?其营养各方面都不算拔尖,为何仍备受推崇
- 药王孙思邈所著,罗大伦推荐,为何这个方子流传千年如神一样存在
- 肝癌会传染吗?为何夫妻两个同时得了肝癌?专家分析:原因有3点
- 上海不开胸置换心脏瓣膜!心内科又一突破性进展,六旬大爷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