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深谋远略的渭南之战( 四 )


闰八月 , 曹操亲自率军从潼关东面的渡口北渡黄河 。遂发生了演义中许褚救曹操的那惊险而又壮观的一幕 。至于演义中马超建议从北岸阻击曹操北渡 , 在真实的历史中 , 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 这可能是罗贯中因不熟悉地理而出现的失误 。
再说徐晃 , 刚刚从浦阪津渡过黄河 , 还没来得及建立寨栅 , 当夜梁兴即领步骑五千多人前来攻击 , 被徐晃击败 。
关于此事 , 阿鸯推测 , 曹操应与徐晃约好 , 在曹操从潼关北渡时 , 徐晃方才能从浦阪津西渡黄河 , 否则 , 消息过早泄露 , 徐晃会遭到敌人大军的攻击 。马超看到曹操北渡 , 自然知道曹操是想从浦阪津渡河进入关中 , 遂派梁兴带五千多人前去抢占浦阪津渡口西岸 , 通常情况下 , 这五千人足以阻挡曹操渡河 。但马超没有料到的是 , 徐晃已经抢先占领了浦阪津渡口西岸 。经长途急行军赶到浦阪津渡口的梁兴军 , 自然不是以逸待劳的曹军对手 。待消息经几百里路传回潼关马超大军处时 , 马超再想派大军去重新夺回渡口 , 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
曹操事后解释时说:“贼守潼关 , 若吾入河东 , 贼必引守诸津 , 则西河未可渡 , 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 , 西河之备虚 , 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 , 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 , 以有二将之军也 。”
有人认为 , 徐晃、硃灵军是断敌退路 , 或说是袭敌后方 , 截敌粮草 。史书上无此记载 。小子气概文鸯认为 , 徐晃、硃灵军唯一目的就是先行偷渡 , 唯一的作用就是接应曹操大军渡河 。曹操在潼关前折腾那么久 , 最后都是为了掩护徐晃、硃灵军的先行偷渡 。
耗敌
西渡黄河后 , (此时曹军的粮草改由河东经浦阪津渡口供应 。)曹操沿河连车树栅为甬道向南推进 。马超退屯渭口 。(甬道可能是为了保障由渡口向大营输送补给 。)
阿鸯推测 , 曹操这是向马超表明 , 准备渡过渭河从背后夺取潼关 , 用意是将马超等关中联军继续滞留在潼关附近 。马超退屯渭口 , 也是为准备防止曹军渡河 。
曹操又多设疑兵 , 吸引马超的注意力 , 暗中却从黄河把船驶入渭河 , 连夜用船搭起浮桥 , 分兵在渭水南岸扎营 。在渭水南岸立营的过程中 , 由于没有合适的建筑材料 , 加之屡受马超骑兵的突击 , 一时难以完成立营的工作 。后乘天气突然爆冷 , 曹操夜里渡兵在南岸浇筑起冻沙城 。(阿鸯推测 , 曹军只需在离河岸不远的地方 , 沿河筑起一道墙即可 , 而不用像普通营寨那样四面立墙 。)天明时 , 冻沙城建筑完毕 。
九月 , 曹操大军全部从容渡过渭水 。至此 , 曹操已经完成了全面攻击的准备 , 下面就是怎样在决战中 , 打败马超等的十几万关中联军 。如此规模的大会战 , 曹操从前没打过 , 事实上 , 三国历史上也仅此一次 。如何选择决战时机是打赢会战的关键 , 敌军将士战斗意志最差的时候无疑就是最佳决战时机 , 这通常出现在敌军必须退兵的时候 。
这时 , 马超移屯渭南 , 并派信使求和 , 曹操没有答应 。
马超由渭口移屯渭南 , 史书没有记载原因 , 阿鸯推测 , 马超这是放弃潼关 , 准备撤退 。
那马超等为什么不自行退回长安或自己的领地 , 而是先来求和?两军对峙 , 先退者会出现人心浮动 , 士气崩溃的局面 。尤其是军本乌合 , 各有私利的集团 , 在局面一旦出现标志性不利时 , 立即就会土崩瓦解 。楚汉相争时 , 两军相持于荥阳 , 刘邦、项羽均十分困难 , 却无人肯先退 。官渡之战时 , 曹操几乎难以为继 , 却苦苦支撑 。这就是荀彧所说的“先退者势屈” 。
马超求和不成又求战 , 曹操又不出战 。马超只好又转而坚决请和 。
由此可以看出 , 马超准备撤退 , 不是担心与曹操决战 , 而是急于结束野外对峙 。马超为什么此时突然急于撤退?
阿鸯推测 , 天气突然大寒 , 马超等关中诸军御寒装备不足 , 难以在野外继续对峙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