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深谋远略的渭南之战( 三 )


所以 , 马超等关中联军抢占潼关 , 看似捡了个大便宜 , 实际上那却是曹操给他们预设的大陷阱 。
曹操为什么又恰在七月时出征?既不早些 , 也不晚些?
《孙子兵法》中 , 第二件需要计算好的事情就是“天”:“天者 , 阴阳、寒暑、时制也 。”
曹操想利用天时 , 具体说就是利用时间和寒冷的冬季 , 造成马超等关中联军的补给困难 。当年有闰八月 , 否则 , 曹操可能再稍早些出兵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战局的发展 , 当曹操逐步完成所有进攻准备时 , 也正好是马超等关中联军再也无法支撑 , 急于撤兵之时 , 说明曹操出征的时间拿捏得刚刚好 。
为什么这个“天时”会给关中联军造成补给困难?这就要联系到《孙子兵法》中提及到的第五件事“法”:“法者 , 曲制、官道、主用也 。”
关中各部 , 互不统属 , 各自治理自己的领地 。经过董卓、傕汜之乱 , 关中十分凋零 , 各部的治理水平又很差 , 所以他们的物资储备水平很低 。他们的军队极不正规 , 平时为民 , 战时集合而为兵 , 装备补给非由政府统一配发 , 而是由士兵自己解决 。由于他们仅是地方势力 , 没有大规模远征的行动 , 以他们的统治水平 , 从没建立起 , 也无法建立起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 。这样的军队 , 一旦长期征战在外 , 补给不济是一定的 , 尤其是冬天的御寒装备 , 就更是困难 。古代不同于现代 , 现代人口稠密 , 军队无论走到那里 , 都有民房可居 。古代人烟稀少 , 三国时的人口不及今天的百分之一 , 大军出征在外 , 只能搭设帐篷野营 , 如果没有良好的御寒装备 , 则只有收兵一途 。而关中各部显然装备不起可以冬季作战的军队 。
反观曹方 , 其治理水平 ,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军队的正规化 , 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 , 一定远非关中联军可比 , 其冬季坚持野战的能力自然远强于关中联军 。
另外 , 当时的军队在非战时 , 都要从事生产活动 , 否则 , 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 不足以供养足够规模的军队 。曹操三月份就张罗要讨伐张鲁 , 结果关中诸将马上就集结了十万大军去抢占潼关 , 此时正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时期 , 曹操更坏的是 , 还派曹仁把他们牢牢地拴在潼关 , 当年关中各部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就废了 。而曹操自己却等到七月秋季才起兵 , 整个儿什么都不耽误 。
其结果必然是 , 秋季过后 , 关中各部将无粮可征;冬季来临 , 关中联军又将无野营装备 。所有这些 , 都是他们贪图潼关之利带来的并发症 。曹操方面 , 后方及保障系统远优于关中各部 , 再加上大军秋季才出动 , 丝毫没有影响当年的粮食生产 , 其作战持续能力无疑将远胜过关中联军 。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 , 在结束时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 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 , 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 , 胜负见矣 。”曹操还没与关中叛军接战 , 其深谋远略便早已使战争的天平倒向了自己 。接下来摆在曹操面前的问题便是 , 潼关已经让给了叛军 , 曹军将如何打开关中的大门?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八月 , 曹操大军经函谷朔黄河西进 , 到达潼关 。(此时曹军的粮草由洛阳经函谷供应 。)潼关虽险 , 却不是一夫当关 , 万夫莫开的狭关 , 须以大军方可屯守 。正因为潼关有此种特点 , 曹操用大军紧逼潼关 , 摆出非要从潼关进入关中不可的架势 , 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注意力才能被牢牢地吸引在潼关的防守上 。
这期间 , 关中各部不断向潼关增兵 , 曹操听说 , 不忧反喜 。事后曹操解释说:“关中长远 , 若贼各依险阻 , 征之 , 不一二年不可定也 。今皆来集 , 其众虽多 , 莫相归服 , 军无適主 , 一举可灭 , 为功差易 , 吾是以喜 。”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 , 眼见联军的所有力量都已集中到潼关 , 曹操暗中却派徐晃、硃灵率步骑四千人渡过浦阪津 , 据河西为营 , 准备接应曹操大军由河东进入河西 。史书记载 , 曹操曾问徐晃如何可入关中 , 徐晃提出了这个计策 。徐晃出身西凉军 , 熟悉关中民情、地理 , 后面的贾诩也是西凉军出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