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深谋远略的渭南之战( 二 )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三月 , 曹操传令 , 让镇守长安的钟繇讨伐张鲁 , 并派夏侯渊出河东会合钟繇 。(此时 , 夏侯渊和徐晃刚刚平定太原商曜的叛乱 , 军队可以沿汾河出河东 。讨伐张鲁 , 将有可能经过关中诸将马超等人的防地 。)高柔为此提醒曹操 , 此举有假途灭虢的嫌疑 , 关中各部可能因此反叛 , 曹操未予理睬 。结果 , 马超等十部皆反 , 其众十万 , 进军屯据潼关 。曹操令曹仁统军拒敌 , 并令其坚壁勿战 。
秋七月 , 曹操亲统大军西征 。
深谋远略
初看起来 , 关中这场叛乱 , 是曹操没有听高柔的劝谏而导致的 , 是由曹操疏忽大意的错误所致 。但是 , 后人多认为 , 曹操就是要逼反那些表面上遵奉朝廷 , 实际上是各行其政的关中诸将 , 为名正言顺地剿灭他们制造借口 。可以说 , 从一开始 , 曹操就是有预谋的 。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 , 开篇就有:“兵者 , 国之大事 , 死生之地 , 存亡之道 , 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 , 校之以计 , 而索其情:一曰道 , 二曰天 , 三曰地 , 四曰将 , 五曰法 。”第一件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道”:“道者 , 令民于上同意 , 可与之死 , 可与之生 , 而不畏危也 。”因此 , 曹操要先使自己在道义上处于优势 。
曹操在三月就逼反了关中诸将 , 拖到七月才亲统大军西征 , 留给马超等关中联军那么长的防备时间 , 而不是乘其叛乱初起 , 万事仓促时立即进军剿灭?就像司马懿平定孟达那样 , 给对方来个措手不及 。关于这个问题 , 显然不是曹操到七月时才能完成西征的准备 , 如果真是那样 , 曹操完全可以晚些时间逼反关中诸将 。
通常叛乱初起时 , 人心最不稳定 。首倡叛乱的毕竟是少数 , 多数人通常迫于形势而首鼠两端 。如果及时镇压 , 多数人卷入不深 , 尚能摘清自己 , 会立即与叛乱者划清界限 。如果给叛乱者以足够的时间 , 多数人迫于目前之危 , 不得不公开表态支持叛乱 , 甚至干尽坏事 。这时再来镇压 , 由于他们涉入已深 , 担心既使归顺 , 将来也可能会贻患无穷 , 因此不得不叛乱到底 。
这么简单的道理 , 曹操不懂吗?曹操当然懂!那么 , 曹操为什么不立即镇压?其实细想起来 , 这样问本身就有点怪怪的感觉 。关中原本没叛乱 , 是曹操故意把它弄叛乱了 , 现在再去立即把它镇压下去 , 曹操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如果曹操立即平叛 , 关中各部中的多数可能会立即站到朝廷一边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多数人犯不着吗 , 谁强谁弱不是明摆着吗 。曹操怎么办?只能赏顺爵降 , 这是规矩吗 , 否则无以劝来者 。叛乱平定后 , 那些站到朝廷一边的关中各部 , 曹操还是没有理由去触动他们的利益 , 他们依然是独立王国 。他们赖以生存的 , 只忠于他们个人的武装力量 , 毫发无损 。朝廷在关中之所以政令不畅 , 就是因为有这些地方军阀 。曹操逼反他们 , 就是想摧毁他们的武装力量 , 所以 , 在他们还没成光杆司令前 , 曹操是不希望他们归顺的 。
这个问题说到底 , 还是“道”的问题 , 曹操既要彻底解决关中诸将的武装力量 , 又不能给人以蛮横霸道的感觉 。
《孙子兵法》中的第三事“地”:“地者 , 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
前面我们说过 , 潼关是关中锁钥 。曹操既然是有预谋地逼反关中诸将 , 那么 , 曹操完全可以事先准备好一支军马 , 在关中诸将反叛后 , 抢先关中叛军一步 , 占领潼关 , 将进入关中的大门控制在自己手中 , 从而可以免去后来为从浦阪津进入关中 , 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 。那么 , 曹操为什么不这样做?
潼关对曹操重要 , 对于叛军同样重要 。占领潼关 , 会给叛军以信心和鼓舞 , 会让关中诸将更深地卷入叛乱之中 , 前面我们讲过 , 这正是曹操所希望的 。这是曹操让“地”取“道” 。
潼关虽险 , 让给关中叛军 , 却可以使马超等关中联军远离巢穴 。由于潼关重要 , 他们才肯用大军据守 。曹操在潼关附近解决他们 , 和深入边远去逐一解决他们比起来便是“近” 。曹操欲擒先纵 , 以“险”易“近” 。这样看 , 曹操连让“地”都是虚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