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别有情致与哲思的“新创意小品文”——读王国猛新作《别有根芽》《微言大义》( 二 )


中国文学一直有小品文这个写作传统 。小品文实际上发源于先秦时期的诸子“语录体”小文 , 如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等 。然后 , 在魏晋南北朝代时 , 以《世说新语》为代表 , 取得一个新的发展 , 在唐宋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小品文的优秀篇章 。如苏轼《书临皋亭》、《与毛伟瞻》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许多小品文写魏晋人的特立独行的生活与气质 , 写出了“竹林七贤”等魏晋士人的言谈、举止、趣味、习尚等日常生活 , 以及他们所表现的个性气质、人生态度、价值追求 , 即一种魏晋风度 。风度的本质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内在品格的美学显现 。魏晋风度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时期、伴随魏晋玄学兴起形成的人物审美形态 , 是一种精神气度 , 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如《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 , 夜大雪 , 眠觉 , 开室命酌酒 , 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 , 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 , 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 , 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 ,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 , 兴尽而返 , 何必见戴?’”写王徽之的一种逍遥自由 , 率性而为、乘兴适意的生活态度 。再如北宋苏轼《书临皋亭》:“东坡居士酒醉饭饱 , 倚于几上 。白云左绕 , 清江右洄 , 重门洞开 , 林峦坌入 。当是时 , 若有思而无所思 , 以受万物之备 , 惭愧!惭愧!”写东坡居士酒醉饭饱之后 , 倚靠在几案上休息 。左边白云缭绕 , 清澈的江水在右边回旋 , 树木和山峦从打开的门窗映入眼帘 。面对静谧、宏阔的自然界 , 苏东坡忽然有所感悟:他好像在思考什么 , 而实际上却没什么想法 , 只是惬意地享受宇宙万物给人类馈赠的这一切 。与大自然的博大慷慨相比 , 苏东坡感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类自我实在是惭愧呀!
小品文在晚明清初形成一个繁盛的时期 , 以张岱、袁宏道等为代表 , 出现了《陶庵梦忆》《虎丘记》等许多优秀的小品文 。如张岱以“小品圣手”名世 , 他说:“人无癖不可与交 , 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 , 以其无真气也 。”所以 , 张岱小品文的特点即是具有“真气”“深情” , 短小而有雅趣 。王国猛的《文章不在长》一文 , 专门谈到短文的妙处 , 他以张岱《湖心亭看雪》为例 , 谈到这篇159字的晚明小品文在描写西湖冬雪时的三个特点——“静冷”“高远”“雅趣” , 认为“情境皆出 , 神韵超绝 , 底蕴深厚 , 视角奇特 , 剪裁绝伦 。”这种归纳是很准确的 。几百年来 , 中国小品文形成了小、真、趣、活、雅、闲的审美特征 , 对后世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五四”以降 ,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 , 一种“现代小品文”应运而生 , 代表作家有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等 , 以抒写闲适散淡的日常生活为其特征 , 影响了现当代的散文创作 。曹聚仁这样评价周作人的小品文:“他的作风 , 可用龙井茶来打比 , 看去全无颜色 , 喝到口里 , 一股清香 , 令人回味 。”可以看到 , 从古代至现代 , 中国小品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散文与议论文两种 。从题材上看 , 《论语》《道德经》并不是散文 , 而是一种议论文 , 而盛行于各个朝代的大量文言序跋 , 也是一种篇幅短小的小品文 。王国猛的“小品文”显然是延续了源自《论语》《道德经》这一条路的短篇议论传统 , 这表现在文体上 。因为各个朝代的文言序跋仍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王国猛的写作 , 更像是一种“新小品创意段落” , 是一段一段的 , 以段落为单位 , 非以文章为单位 。王国猛的这种新小品文既不同于当代的散文创作 ,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 , 而是一种很有创意的“新语录体”“新随笔体” 。散文注重抒情 , 杂文注重议论 , 但从文体美学角度看 , 不管是散文 , 还是杂文、随笔 , 都讲究文章的完整性 , 即有“头、腹、尾” , 古人所谓“凤头、猪肚、豹尾” 。必须有文章的开头、中间展开部分、结尾 。但王国猛的“新创意小品文” , 恰恰突破了现、当意义上的散文、杂文与随笔的概念 , 而是无“头、腹、尾”的严格区分 , 是一种有了灵感与想法 , 就率性而发的写作 , 具有即时性、零碎性、突发性、偶然性等特点 。这是继承了自《论语》《道德经》以来的“语录体”“随笔体”的优良传统 , 但其语言大多是一种精炼生动的现当汉语 , 当然 , 也不乏一些非常优美的文言、半文言的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