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别有情致与哲思的“新创意小品文”——读王国猛新作《别有根芽》《微言大义》

_原标题:别有情致与哲思的“新创意小品文”——读王国猛新作《别有根芽》《微言大义》
作者:安裴智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诸子百家|别有情致与哲思的“新创意小品文”——读王国猛新作《别有根芽》《微言大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子国猛 , 江右才俊 , 古典文学硕士 , 创意写作博士 , 饱读诗书文史 , 学养深湛 。曩从事地质勘查 , 后南下鹏城 , 入职公务机关 , 继而调任文苑 , 肩负文化管理之重任 。近年醉心创意写作与传统文化研究 , 收获颇丰 , 皇皇大著三本 , 付之剞劂 。在深圳这座以现代化为特点的国际化大都市 , 王国猛的创意写作以其浓郁的古典情怀、深厚的史家笔意、独到的人生识见、生动的小品文采 , 在微信圈、网络上 , 一时风靡 , 博取无数读者青睐 。他文思泉涌 , 创作颇快 , 继散文集《今日方知我是我》之后 , 又相继出版了两本新的小品文集 , 一本名为《微言大义》 , 一本名为《别有根芽》 。《微言大义》取“微尘之言 , 广漠之意”“发纤秾于简古 , 寄至味于淡泊”之意 ,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感于《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的深奥精要 , 秉承‘文以载道’优良传统 , 欲融历史、文学、哲学于一体 , 涉及人性、情感、理智、生活、世俗 , 思接千载 , 视通万里 。不以鸿篇巨制获胜 , 而以短小精悍争长 。观点皆为己见 , 务求独树一帜;文句常有创新 , 必当陈言务去 。不拘于形式 , 但只重内容 。务求短而有力 , 约而富文 , 愿人读后有所得 , 思后有所触 。”《别有根芽》书名来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 , 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 , 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 , 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 , 万里西风瀚海沙 。” 王国猛借在寒冷处顽强生长的雪花不同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的清雅、高洁品性而自喻 , 大有深意 。《别有根芽》的书名别致机巧 , 喻示了作者在滚滚红尘中超凡拔俗、特立独行之情志 , 是作者王国猛个人性格与文风之形象表征 。
王国猛是一个别有思想、别有情致、别有文采的作家 , 是一位文坛独行侠 。在深圳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 他的创意写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气质与独特风采 , 确实是别具根芽 , 令人刮目相看 。他的写作 , 篇幅短小 , 却隽永耐读 , 富有人生的情致与哲思 。相比古代与现代的小品文写作 , 可称其为“新创意小品文”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 , 一是“小” , 篇幅短小 , 每篇也就几十个字 , 最多一二百字;二是“品” , 王国猛的这些小品文 , 有韵味 , 经得起品味与咀嚼 , 别有韵味;三是“创意” , 王国猛的新小品文写作 , 在思想观点与文体艺术两方面 , 都在继承前人小品文的基础上 , 有所创新 。针对王国猛的“新创意小品文” , 本文重点从“文化自信”的角度 , 谈谈王国猛的小品文对祖国优秀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方面的几个特点 。
一、在中国当下文坛 , 能以一种隽永温润、灵动传神的笔法 , 写出一种具备古典美学气质的小品文的人并不多 。王国猛的“新小品文创意写作” , 上承2500年之前由孔子、老子开创的“哲理小品文”之优秀传统 , 但又有创新 。
我们知道 ,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其老师孔子言行的一种“语录体”“对话体”小文 , 篇幅很短 , 1.27万字 , 也就是我们现在一篇学术论文的篇幅 , 却分了20篇 , 492章 。每章字不多 , 也就每章保持在25个字左右 , 却字字珠玑 , 包蕴着深刻丰厚的人生哲理 。如这样的“小文”:“子曰:‘朝闻道 , 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 居无求安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为政以德 ,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 患不知人也 。’”实际上都不够成“文章” , 都只是一个一个的文字段落 。老子《道德经》 , 5000字 , 分为81章 , 更是中国最具哲理意味、最伟大的一篇文章(还不是一本书) , 每章平均61个字 。如这样的“小品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夫唯不争 , 故无尤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短短文字 , 却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律 , 饱蕴着对宇宙、人生、天地、家国的深刻思考 , 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如何做人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