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料|2280年来,中国人一直打扫着这个尸骨坑…( 三 )


但这还远远不算完。
明朝初年,著名谋士刘伯温经过高平,看见当地出土的青铜古兵器,写了一首《长平戈头歌》:
长平战骨烟尘飘,岁久遗戈金不销。
野人耕地初拾得,土花渍出珊瑚色。
明朝中期正德年间,出任山西布政使司经历的李梦阳经过此地,在其诗作里记录的当地景象,又是:
白骨蔽丘原,
霜风慘阴晦。
明朝万历年间,借修缮骷髅庙的机会,由当地官府出面,又组织了一次对骨骸的集中葬殓。
时间再往后延续一百余年,清朝雍正十二年春(1734年),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朱樟外放泽州知府,他到任后,写了一首题为《长平箭头歌》的叙事诗:
绿衫小吏倚驿门,箭头拾自王报村。
土花晕碧古血死,剩此寸镝鸣秋冤。
钝鏃三棱露骲脊,挟诈杀降谁画策?
毒雨崩城战垒堕,犹见沙堧未埋骼。
不断被雨水冲出,不断有后人重新掩埋。
1995年发现的永录尸骨坑,不过是这个已持续2000多年轮回的再现。
永录坑也并不是建国后对长平古战场考古取得的唯一成果。
在95年之前,当地就不断发现尸骨坑,在95年之后的十多年里,又陆续发现17处规模不等的尸骨坑。
最近一次是2011年5月,在永录乡后沟村发现的一处,规模是永录坑的约四倍。
出于人道主义、防止尸骨暴露在外受到风化破坏、以及照顾当地民众情绪等因素,除对其中两处做小型探方挖掘外,对其他尸骨坑都没有实施发掘整理。
08
上述这些已知考古遗迹和文献依据,很可能还是冰山一角。
在近年对周边村民的探访中,得知了两个让人颇感惊愕的事:
其一,当地村民在1982年整地盖房时,就从地下刨出大量人体尸骨、马骨、青铜质地的箭镞和戈。尸骨刨不完,村民害怕被冤鬼缠身,不敢再刨下去,他们就在已经平整出来的土地山盖房,挖出来的尸骨都扔到河里或运到远处择地填埋。
其二,1982年以前,类似的事情更多。60~70年代,中国化肥工业基础薄弱,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包括山西在内的各地农村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搞了不少诸如“小水电”、“小化肥”之类村办集体小作坊。
而动物骨骸的主要成分是钙磷酸盐,正好可以磨成骨粉做肥料。
村民忌讳骨骸,觉得不吉利。
但当骨骼成为肥料来源,一旦具有利用价值,性质就不一样。
为了能让村民克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俗忌讳,多为化肥厂提供原料,当地生产大队还制订过只要上缴骨头达到一定数额,就给社员记工分作为奖励的规定。
于是,当地在60~70年代发现的大量尸骨坑,没有上报有关文物部门,发现后就于村办土化肥厂磨成骨粉了。
直到八十年代初,因为这时我国大型正规化肥工业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型现代化肥厂的产量上去了,正规化肥价格也便宜了,土化肥作坊才逐渐停产。
当地一些上年纪的村民,凭记忆指认了若干处当年挖出尸骨坑的地点,但已经遭到完全破坏,不具有考察价值,也就无从得知这些尸骨坑中到底有多少赵军尸骨。
09
河北易县的燕下都遗址的南侧,有十四个封土墩台。
1996年,因为外界环境的风雨侵蚀,其中一个外表封土剥落,露出了里面的人头。
这些封土墩台,其实就是“京观”。
后来,通过做一个小型的探方挖掘,发现每个墩台里都有超过2000颗以上的人头骨,都是首级,没有躯干。
且时间比长平之战发生时间要早,通过与文献对比,认为这些“京观”是燕国子之之乱、或者乐毅伐齐后,燕军带回来的齐国俘虏的首级。
这说明,当时这种大规模以割取敌人首级计算功劳的方式,不止是秦国。
 文献资料|2280年来,中国人一直打扫着这个尸骨坑…
文章插图
 文献资料|2280年来,中国人一直打扫着这个尸骨坑…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