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为首都|说“京”释“都”——古代都城变迁小考( 四 )


 京为首都|说“京”释“都”——古代都城变迁小考
文章插图
即今天的北京。蒙古灭金后,在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国中都城东北另外筑新城,仍称中都。至元九年改称大都,蒙古语为“汗八里”。元代来华的马可波罗在其所著《马可波罗游记》中称汗八里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D:\快传历史\2\文章列表\说“京”释“都”——古代都城变迁小考\5840元代大都位置在明清北京城以北古代上都有二。一是唐代广德年间尊称长安为上都。二位于今天内蒙古。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兴建都城。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继位,称开平府,中统四年建号上都。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大都后,元朝帝王每年都在上都避暑、处理政务,是大都之外的另一政治中心。元代,上都与大都并称两都。
 京为首都|说“京”释“都”——古代都城变迁小考
文章插图
古代王朝迁都以后,旧都仍置官留守,故称留都。如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南京为“留都”。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也称为辅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设置陪都能够有效补充首都在地缘政治上的缺失,与首都形成互相协调,各有侧重的格局,发挥着呼应、补充、配合等辅助性作用。最有名的陪都是抗战时期的重庆。从上述有关“京”“都”的考察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同地异名现象,也有同名异地,以“京”为例子,同地异名主要有:在十大古都中,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大同、成都等七大古都,在不同时期都先后有“某京”“某都”的称号,杭州、安阳、郑州历史悠久,古代遗迹、历史文物众多,但在封建王朝始终没有获得京、都称号。安阳、郑州是夏商都城,当时是奴隶社会,没有后代健全完善的都城制度。杭州是南宋事实上的都城,但终南宋一朝,杭州的地位始终是“行在”,即帝王临时驻跸之地,没有正式升为京、都。古代都城变迁的规律都城是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是重中之重,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对都城的选址、营建和迁都都异常慎重。古代都城变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里简略摘述谭其骧先生在《中国七大古都》一书中的主要观点。谭先生认为,古代选择都城主要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三方面的因素确定,三者往往不能兼顾,有时候只能以一方面为主,根据当时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殷商以来至今三千余年,被选中的都城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北宋以前2500年是前期,全国性的都城都建在中原一带,主要有安阳(殷都)、西安(西汉、唐)、洛阳(东汉)、开封(北宋),南京只做过半个中国(南朝)的都城。北宋、金对峙之后至今天的800多年是后期,一统政权和半个中国(南宋)的都城挪到了距海不远的北京、杭州、南京。三千年来,都城变迁的大趋势是先自西向东,再由北向南。自西向东移动的主要原因是,自商周至隋唐,黄河中下游两岸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控制了关中、中原腹地就能控御天下。由于都城在中原,运河也指向中原。五代至北宋,虽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江南,但中原还能通过水运收纳四方物资,所以都城还能建置在大运河的枢纽——开封,从西安到洛阳再到开封,这是由西向东的迁移过程。北宋灭亡之后,南北对峙,中原水运因为停滞而逐渐淤废。此后,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运输等哪个方面来说,黄河流域都处于劣势,中原地区不再具有建都的优势,首都向南移到杭州(南宋)、南京(明初),这是整体上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元朝定都北京,从蒙古帝国的视角来看还是由北向南,从蒙古草原的上都到平原地区的大都。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至今是从南向北,这是因为明代早期对帝国威胁最大的蒙古残余势力在北边的缘故,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天子守国门,加之北方燕地是其“潜邸旧居”,在此定都,更有利于朱棣的统治。满清起源于东北,初都盛京沈阳,顺治入关后定都北京也是自北向南。清代乾隆皇帝在其御制《帝都篇》中就清代定都北京阐述说:“王畿乃四方之本,居重驭轻,当以形势为要。则伊古以来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险,则又巩金瓯之要道也。”纵览历代都城变迁的历史,这一观点是非常深刻、发人深省的。参考文献杨宽著,《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版郭引强主编,《华夏文明的核心——古代都城》,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陈桥驿主编,《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1月版徐光奎、韩兆辉著,《中国地名史话》,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年4月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中国国家历史》新书上市,长按下方海报二维码识别后购买!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