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为首都|说“京”释“都”——古代都城变迁小考

全文共6799字 | 阅读需8分钟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都城是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是重中之重,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对都城的选址、营建和迁都都异常慎重。
 京为首都|说“京”释“都”——古代都城变迁小考
文章插图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首都北京将举行一系列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不知道您留意了没有,“首都”“北京”两词是同义反复,在中国,首都即北京,北京即首都。不过,这两个词语的年龄并不一样。北京“北京”一词首见于《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公元413年,十六国时期大夏国主赫连勃勃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修筑了统万城,即今天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公元418年,大夏攻占长安后,群臣劝赫连勃勃在此定都,他说:“东魏与我同壤境,去北京裁数百余里,若都长安,北京恐有不守之忧。朕在统万,彼终不敢济河,诸卿适未见此耳!”赫连勃勃没有采纳群臣意见定都长安,仍旧定都统万城,建号北京。
 京为首都|说“京”释“都”——古代都城变迁小考
文章插图
位于陕西、内蒙交界处的统万城遗址“首都”一词出现得很晚。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称南京为首都,即首要都城之意。两相比较,“首都”一词比“北京”整整晚了1500年。“首都”一词涵义较窄,在中国,只有民国时期南京为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为首都。但是历史上称为“北京”的都城就多了,除了今天的北京外,先后有大大小小7个都城均称北京。今天的北京,在历史上有燕京、大都、中都、北平等称呼,甚至在金朝,还被称作“南京”。南京燕京大都中都“京”和“都”在古代,“京”和“都”涵义基本相同,但多少也有点区别。图源:象形字典《説文解字》解释说:“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 象高形。凡京之属皆从京”。京字的本义是筑在城关的瞭望、预警高台,后来引申为京城、都邑之意。如《诗经· 曹风· 下泉》中“念彼京师”的诗句。古代常用“京师”表达现代“首都”的涵义,“京师”出自《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説文解字》解释“都”说:“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意思是说,存有已故君王的旧宗庙的城邑才能叫作“都”。东汉刘熙《释名》解释“都”说:“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从“京”与“都”的含义来看,“京”侧重于城防建筑,“都”侧重于宗庙社稷。另外,“都”除作名词都城外,还作动词“定都、建都”使用。现在把历史悠久,曾经有王朝定都的城市称为“古都”,学术界有“六大古都”“七大古都”等称谓。2016年10月25日,中国古都学高峰论坛正式公布《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共识》,正式将成都列入中国“大古都”之列,加上之前认定的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等九个,现在有了“十大古都”。古代都城都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世界上其他几大文明古国相比,我国的都城文明发育得较晚,但是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一是数量很多。据统计,从二里头夏代遗址至今,历史上先后有300多座都城。二是自周朝开始,在建置正式都城的同时,设置数量不一的“副都(留都、陪都)”,用来加强和巩固王朝对广大区域的统治。三是古代都城具有长稳固、大迁移的特点,即都城确定之后在很长时期内是固定不动的,但是受经济、社会、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又不得不迁都,迁都完成后,又在很长时间内稳定下来。留都陪都古代京城中国古代,曾经被冠以“某京”的都城主要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中京、上京、盛京、燕京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指代不同的城市。此外还有指代都城的“神京”等概括性称呼。东京西京中京上京盛京历史上被称为东京的都城主要有5处。一是洛阳。因为东汉定都洛阳,在西汉旧都长安之东,故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东汉张衡《二京赋》就是描绘二京繁盛的汉赋代表作品。东汉之后,北周、隋、唐,均以洛阳为东京。二在今天昆明。南诏王寻阁劝时期(808年-809年),以善闸(今天云南昆明南)为东京。三是唐代渤海国时期,渤海将位于今天吉林珲春的龙原府更名为东京。四在今天辽阳。辽国会同元年(938年),辽从石敬瑭手中得到燕云十六州之后,国土向西、向南大幅度扩张,于是将原来的南京(今辽宁省辽阳市)更名为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