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现代人能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到成功学的知识吗?答案让所有人失望( 二 )


根据儒学及心学的思想 , 想要成为“君子” , 总共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最简单:科举 。
总体来说古代的儒生还是比较踏实的 , 想要成为圣贤人 , 就得读好圣贤书 。怎么读好圣贤书?首先是熟读 , 然后是背诵 , 最后再把书里的每个字剖析考据一遍 。汉代的儒生 , 就是这样做的 。当然 , 在读书的过程中 , 还得用学到的东西对自己进行约束 ,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
正所谓“学而优则仕” , 如果你将这套理论学得差不多了 , 那么 , 就有机会成为高人一等的士大夫 , 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离圣人更进一步 。
第二条路 , 有些缥缈空灵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向内求 。
显然 , 这就是王阳明的追求 , 他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孔夫子能成为一代圣人 , 难道我王阳明不能吗?孔夫子是肉体凡胎 , 我也是肉体凡胎 , 凭什么他能成为圣贤而我不能呢?我觉得 , 自诞生之日开始 , 我原本也是个圣人 , 只不过我的本心被各种欲望或肮脏的东西玷污了 , 不再是圣贤之心 。所谓向内求 , 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 , 将贪嗔痴慢疑这些不良心态全部排除体外 , 还原一颗圣贤本心 。
从这里 , 我们就能看出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一场“心”的修行 , 而不是用实际去证明什么 。显而易见的是 , 这种“心的追求”与当代人眼中的成功大相径庭 。
先秦时代|现代人能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到成功学的知识吗?答案让所有人失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所以笔者才会说 , 如果凭借心学去揣摩成功之路 , 未免选错了方向 。
“此心俱足 , 不假外求 。”
这句话被王阳明贯彻了半生 , 自龙场悟道开始 , 他参悟了这八个字后 , 他的人生方向就已定格 。这句话的意思 , 就是:所有关于圣贤的标准都已在我心中融会贯通 , 我已无需假借外物(如书籍等)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这段“阳明四句教”十分经典 , 它的含义也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本心之中是没有善恶这个概念的 , 但一旦心灵与外界进行沟通后 , 便会将事物划分为善恶两个部分 。人的心中都有一把裁决善恶的剑 , 这把剑的名字叫良知 。凭借良知分辨善恶 , 自然就是格物致知 。将善良的部分保留下来 , 将罪恶斩断 , 就能成为道德上完美无瑕的人 , 是为圣贤 。
说到这 , 大伙想必也看出来了 , 心学绝非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 , 它的本质十分简单 。但是 , 简单不代表我们可以小觑这门学问 , 它足可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且用心学的诞生去类比西方的宗教改革 , 你便会发现笔者此言在理 。
宗教改革的本质 , 不是让你背弃上帝信仰 , 而是换一种法子继续信仰上帝 。1517年 , 马丁·路德站出来 , 表示就算没有教廷、教皇 , 信众一样可以捧着一本《圣经》 , 与上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
在拉丁文中 , 教皇为PaPa , 是父亲的意思 。马丁先生的理由很简单 , 我信奉上帝 , 与所谓PaPa又有什么关系?他老人家凭空捏造出那么多繁缛的规定和仪式 , 又捞了不少宗教税 , 这些都是上帝规定的吗?更何况 , 教廷中人的私生活老百姓早有耳闻 , 这些家伙放荡且不道德 , 由他们来作为上帝的使者 , 还不如让信众自己来 。
其实 , 宗教改革 , 与王阳明的心学差不多 , 都是从“向外求”转向“向内求” 。
先秦时代|现代人能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到成功学的知识吗?答案让所有人失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阳明为什么会创立心学?
这自然离不开他的经历 。
王阳明年轻时 , 曾与广大儒生一样 , 来到学堂读书 , 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习儒术 。老师见这小子聪明伶俐 , 就问他:“小家伙 , 你为什么读这些圣贤书呀?”王阳明不假思索地说道:“我也要做圣人 。”老师鄙夷道:“你小子快别胡言乱语了 , 读圣贤书的目的是出人头地 , 是为了跻身仕途 , 向你老爹一样考上状元才是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