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聪明神武 , 天姿英睿 , 爱护百姓 , 广开言路 。能从各种途径选拔人才 , 但陛下喜好贤才却不善于选择贤才 , 痛恨邪恶 , 但还没能远离小人 。并且 , 陛下言语毫不隐讳 , 疾恶如仇 , 听到善行未必全信 , 听到劣迹就认为绝无错误 。虽有远见卓识 , 但臣恐怕陛下有些地方还有不妥之处 。为什么呢?君子愿意表扬别人的善行 , 小人专门诋毁别人的缺点 , 如果听到劣迹就确信无疑 , 那么就会助长小人的气焰 。听到善行就怀疑 , 那么君子会很失望 。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 , 急于进用君子而斥退小人 , 结果反使君子受怀疑 , 小人得志 , 那么就会君臣失序、上下隔阂、国家混乱 。哪里还称得上政治清明呢?并且 , 世俗之人 , 缺乏深思熟虑 , 喜欢搬弄是非 。一般而言 , 我们把戮力同心做好事称作同德 , 把一起参与做坏事称作朋党 。可现在清浊同流 , 善恶无别 , 把奸邪的人视为诚实正直 , 把同心同德的人称作朋党 。被称作朋党的人 , 他们的言行就不被信任;被称作诚实正直的人 , 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可取的 。这就是为什么陛下的恩德没有散布臣子中间 , 臣子的忠诚没有传达到朝廷上的原因 。地位高的大臣们不敢矫正朝廷的偏差 , 地位低的臣子们又不敢指出来 , 于是这种做法就形成风气 , 对国家极为有害 , 这足以助长奸邪 , 扰乱视听 , 如果不断绝这种风气的根源 , 将贻害无穷 。幸运的是 , 如今国家还没有出现大的祸害 , 这完全归功于陛下的深谋远虑 , 国政现在虽然有所偏差 , 可是必然能够改正 。如果现在遇到小的祸害 , 不加以制止 , 任由其发展 , 将来定会悔之莫及 , 这样的话 , 既不能将社稷传给后代 , 又拿什么作为后世的楷模呢?扬善除恶 , 有利于人 , 以古为鉴 , 有利于己 。照容貌 , 要用平静的水面做镜子;照自己的德行 , 要以前的圣哲作借鉴 。如果能以古代圣明的帝王为自己的借鉴 , 那么自己行为的善恶就一目了然 , 何须史官的评判 , 何须百姓们的议论 , 帝王自然会功勋卓著 , 声名远扬 。国君追求的不正是这样吗?
我听说 , 若论道德的崇高 , 没人可以超过黄帝、尧帝;若论仁义的深厚 , 没人可比得上舜帝、大禹 , 如果要追慕黄帝、唐尧的风范 , 追上虞舜、夏禹的业绩 , 只有推行道德仁义 , 择善而从 。如果不能选拔有才能的臣子 , 而把政务委托给凡庸的人 , 他们没有眼光和胸襟 , 必然会使国家的大体丧失殆尽 。如果严刑峻法 , 以控制天下的百姓 , 要想无为而治 , 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圣贤的国君治理天下 , 移风易俗 , 不用严刑峻法 , 只是推行“仁义”二字 , 没有“仁”就无法广泛地在天下施行 , 没有“义”就无法端正自身 , 用“仁”来向天下人施行恩惠 , 用“义”来端正自身 , 这样 , 国家政务就可以不严酷而达到太平 , 教化就可以不严峻而有所成就 。仁义是治国的根本 , 而刑罚是治国的辅助手段 。用刑罚来治国 , 就像赶马车用鞭子 , 百姓们都已服从教化 , 那么刑罚就没有地方可施行了;马能自觉地尽力奔跑 , 那么鞭子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由此可见 , 刑罚不能使国家太平 , 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 。所以王符在《潜夫论》中写道:“帝王的治国之道没有比道德教化更重要的了 。百姓有自己的本性、情感 , 行为、风俗 。本性、情感是根本;行为、风俗是枝节 。因此圣明的君主治国 , 崇本抑末 , 顺应民心 , 从而矫正他们的行为 。百姓本性纯正 , 那么奸邪之念就不会产生 。所以有着上上智的圣人 , 无不关注和教化民心 , 所以说:‘听百姓的心声 , 顺从民意 , 是为了让百姓没有意见 。”君王用礼去教化百姓 , 使他们本性淳厚 , 明白他们的心愿 。百姓相互爱护 , 坚守仁义之道 , 那么就不会彼此伤害怀疑 。这些都不是刑罚能够办得到的 , 只有依赖教化之功 。圣人崇尚道德礼仪 , 轻视刑罚 , 所以舜命令契推行五教 , 可是后来又让咎繇设置了五种酷刑 。立法的目的 , 不是为了制裁百姓的短处和错误的 , 而是用来防范邪恶、补救祸患、约束邪恶从而使其纳入正道的 。人们受到好的教化 , 就会怀有君子之心;受到恶政的统治就会产生邪乱之意 。所以好的教化对于人民的作用 , 就像酿酒工匠手中的曲酵一样 。全国的老百姓就像温室里有待发酵的豆麦 , 怎样发展变化 , 全在于治政者的善恶啊!遇到好的官吏就心怀忠信而言行仁厚;遇到坏的官僚就心怀奸邪而言行浅薄 。人们都忠厚了 , 就可以使国家太平;人们都浅薄了 , 就会导致国家危亡 。因此 , 圣明的君主都致力于德化而鄙薄酷刑 。德 , 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威 , 是用来管束别人的 。人生在世就像炉中化金一样 , 铸出来的东西的方圆厚薄全在于模子的形状啊!因此 , 世事的善恶 , 风俗的厚薄都取决于一国之君 。治世的君主如果真能使普天下的人民都怀有忠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意 , 有奉公之善而无奸邪之恶 , 那么淳朴的风俗就又可以出现了 。”后来的帝王虽然不能这样崇尚仁义 , 也应当慎重地运用刑典 , 力求公正无私 , 所以《管子》上说:“圣君用法度礼仪而不用酷刑奸智 , 用至公之道而不用营私之心 。”所以能够取得天下 , 治理好国家 。
- 隋唐|唐伯虎:人这一生,有一个知心爱人,足矣
- 隋唐|丈夫将妻子藏了七年,父亲知道后逼其写下休书,结果让所有人诧异
- 白御王高谈|隋唐好汉之:紫面天王雄阔海
- 隋唐|“关中十八陵”——唐陵“地宫”之谜
- 隋唐|武则天14岁入宫,侍奉唐太宗11年,为何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对此你怎么看?
- 三国两晋南北朝|地缘详解孙权伐魏之“石亭之战”
- 隋唐|天津曾是沧州榷场边境口岸
- 隋唐|李渊共四个儿子将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李渊谋朝篡位是 “必然结果”
- 人生中|隋唐一大龄剩女,44岁才找到心上人,婚后生一女,成千古一帝
- 隋唐|这个皇帝看似昏庸,在位期间却做了一件大事,造福百姓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