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无量子详解《贞观政要》:论公平( 三 )


贞观之初 , 志存公道 , 人有所犯 , 一一于法 。纵临时处断或有轻重 , 但见臣下执论 , 无不忻然受纳 。民知罪之无私 , 故甘心而不怨;臣下见言无忤 , 故尽力以效忠 。顷年以来 , 意渐深刻 , 虽开三面之网 , 而察见渊中之鱼 , 取舍在于爱憎 , 轻重由乎喜怒 。爱之者 , 罪虽重而强为之辞;恶之者 , 过虽小而深探其意 。法无定科 , 任情以轻重;人有执论 , 疑之以阿伪 。故受罚者无所控告 , 当官者莫敢正言 。不服其心 , 但穷其口 , 欲加之罪 , 其无辞乎!又五品已上有犯 , 悉令曹司闻奏 。本欲察其情状 , 有所哀矜;今乃曲求小节 , 或重其罪 , 使人攻击惟恨不深 。事无重条 , 求之法外所加 , 十有六七 , 故顷年犯者惧上闻 , 得付法司 , 以为多幸 。告讦无已 , 穷理不息 , 君私于上 , 吏奸于下 , 求细过而忘大体 , 行一罚而起众奸 , 此乃背公平之道 , 乖泣辜之意 , 欲其人和讼息 , 不可得也 。
故《体论》云:“夫淫泆盗窃 , 百姓之所恶也 , 我从而刑罚之 , 虽过乎当 , 百姓不以我为暴者 , 公也 。怨旷饥寒 , 亦百姓之所恶也 , 遁而陷之法 , 我从而宽宥之 , 百姓不以我为偏者 , 公也 。我之所重 , 百姓之所憎也;我之所轻 , 百姓之所怜也 。是故赏轻而劝善 , 刑省而禁奸 。”由此言之 , 公之于法 , 无不可也 , 过轻亦可 。私之于法 , 无可也 , 过轻则纵奸 , 过重则伤善 。圣人之于法也公矣 , 然犹惧其未也 , 而救之以化 , 此上古所务也 。后之理狱者则不然:未讯罪人 , 则先为之意 , 及其讯之 , 则驱而致之意 , 谓之能;不探狱之所由 , 生为之分 , 而上求人主之微旨以为制 , 谓之忠 。其当官也能 , 其事上也忠 , 则名利随而与之 , 驱而陷之 , 欲望道化之隆 , 亦难矣 。
凡听讼理狱 , 必原父子之亲 , 立君臣之义 , 权轻重之序 , 测浅深之量 。悉其聪明 , 致其忠爱 , 疑则与众共之 。疑则从轻者 , 所以重之也 , 故舜命咎繇曰:汝作士 , 惟刑之恤 。”又复加之以三讯 , 众所善 , 然后断之 。是以为法 , 参之人情 。故《传》曰:“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 , 以为情也者取货者也 , 立爱憎者也 , 右亲戚者也 , 陷怨仇者也 。何世俗小吏之情 , 与夫古人之悬远乎?有司以此情疑之群吏 , 人主以此情疑之有司 , 是君臣上下通相疑也 , 欲其尽忠立节 , 难矣 。
凡理狱之情 , 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 , 不严讯 , 不旁求 , 不贵多端 , 以见聪明 , 故律正其举劾之法 , 参伍其辞 , 所以求实也 , 非所以饰实也 , 但当参伍明听之耳 , 不使狱吏锻炼饰理成辞于手 。孔子曰:“古之听狱 , 求所以生之也;今之听狱 , 求所以杀之也 。”故析言以破律 , 任案以成法 , 执左道以必加也 。又《淮南子》曰:“沣水之深十仞 , 金铁在焉 , 则形见于外 。非不深且清 , 而鱼鳖莫之归也 。”故为上者以苛为察 , 以功为明 , 以刻下为忠 , 以讦多为功 , 譬犹广革 , 大则大矣 , 裂之道也 。夫赏宜从重 , 罚宜从轻 , 君居其厚 , 百王通制 。刑之轻重 , 恩之厚薄 , 见思与见疾 , 其可同日言哉!且法 , 国之权衡也 , 时之准绳也 。权衡所以定轻重 , 准绳所以正曲直 , 今作法贵其宽平 , 罪人欲其严酷 , 喜怒肆志 , 高下在心 , 是则舍准绳以正曲直 , 弃权衡而定轻重者也 , 不亦惑哉?诸葛孔明 , 小国之相 , 犹曰:“吾心如秤 , 不能为人作轻重 。”况万乘之主 , 当可封之日 , 而任心弃法 , 取怨于人乎!
又时有小事 , 不欲人闻 , 则暴作威怒 , 以弭谤议 。若所为是也 , 闻于外其何伤?若所以非也 , 虽掩之何益?故谚曰:“欲人不知 , 莫若不为;欲人不闻 , 莫若勿言 。”为之而欲人不知 , 言之而欲人不闻 , 此犹捕雀而掩目 , 盗钟而掩耳者 , 只以取诮 , 将何益乎?臣又闻之 , 无常乱之国 , 无不可理之民者 。夫君之善恶由乎化之薄厚 , 故禹、汤以之理 , 桀、纣以之乱;文、武以之安 , 幽、厉以之危 。是以古之哲王 , 尽己而不以尤人 , 求身而不以责下 。故曰:“禹、汤罪己 , 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 , 其亡也忽焉 。”为之无已 , 深乖恻隐之情 , 实启奸邪之路 。温舒恨于曩日 , 臣亦欲惜不用 , 非所不闻也 。臣闻尧有敢谏之鼓 , 舜有诽谤之木 , 汤有司过之史 , 武有戒慎之铭 。此则听之于无形 , 求之于未有 , 虚心以待下 , 庶下情之达上 , 上下无私 , 君臣合德者也 。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 。犯颜之诤 , 亲忠臣 , 厚谏士 , 斥谗慝 , 远佞人者 , 诚欲全身保国 , 远避灭亡者也 。”凡百君子 , 膺期统运 , 纵未能上下无私 , 君臣合德 , 可不全身保国 , 远避灭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 , 功成事立 , 未有不资同心 , 予违汝弼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