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靠声音年入近百万,没人知道她其实看不见

如果你是有声书的爱好者,你也许听过他们的作品。从流行的都市网文到《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样的世界名著,他们的声音伴随几十万人,度过无聊的通勤路途,或是陪着人们入眠。
听众们会被这些娓娓道来的故事打动,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声音背后的主播,其实是看不见的视障者。
 看不见|靠声音年入近百万,没人知道她其实看不见
文章插图
马寅青出生于1994年,因早产被放暖箱吸氧过量导致失明。虽然没能拥有视力,但马寅青仍能“看”见这个世界——通过触摸、聆听,加上自己的想象。
收音机是她年少时最亲密的伙伴,也成了她获取外部信息、认识这个世界的主要途径,“我喜欢听广播,天天听101.7的音乐节目,以前还经常听张震讲鬼故事。”
从幼儿园到高中,马寅青都是在盲校度过,身边也都是和她一样的视障孩子。老师常会告诉他们:“你和别人是一样的,自信一点。”
话虽如此,但当她考进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加入话剧社团,开始和视力正常的普通同学接触后,她还是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同。
“难道这辈子只能靠推拿生活,一直做到50多岁退休吗?”
马寅青说,自己不想这样过一生。于是,她决定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马寅青成为了一名有声书主播,在喜马拉雅演播有声书、广播剧。如今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今年团队预估收入近百万元,20位员工里有15个都是和她一样的视障人士。
 看不见|靠声音年入近百万,没人知道她其实看不见
文章插图
她说,感谢互联网和科技进步,让视障者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平等生活。
像马寅青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在音频行业中,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和其他残障群体加入进来。
对于视障人群来说,推拿是为数不多的出路之一。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里,马寅青学的也是推拿专业。但因为力气小,她并不喜欢做推拿。
“那时我才20岁,如果一直做到50岁退休,要干30年推拿,我不想人生就这样度过。”
马寅青对声音非常敏感,高中时她接触过网络配音,在大学话剧社也担任过画外音和旁白。那时正值网络音频行业兴起,她对广播剧的兴趣日渐浓厚,还兼职当网络电台主播。
 看不见|靠声音年入近百万,没人知道她其实看不见
文章插图
“我的家庭环境还算可以,就是爸妈也不急着需要我去赚钱养家的那种。所以毕业之后,我就和他们说,能不能让我去试试,说不定能靠有声内容养活自己。”
爸妈一开始表示过担心。其实在高中时候马寅青就萌发过把配音当作事业的念头,但当时的有声内容产业还没有那么完善,“老师也说,你最多把它当成爱好,要以它为生是不可能的。”
毕业后,她去做有声内容的公司应聘过,对方却以担心她的出行安全为由婉拒了。马寅青一想,既然身边也有那么多擅长演播有声书的视障小伙伴,为什么不自己成了一个团队来做这件事呢?
2019年,马寅青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把网文变成有声书,也做最基础的音频剪辑。公司成立了三个多月后,终于有了第一单正经生意。她一个人拿着盲杖跑到杭州去签合同,对方看到她时才知道她是个视障人士。
“太好了,公司不用关门了”,有了第一笔生意,马寅青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到了2019年年底,她的公司寅青文化有了30万元收入。
“那时我们真的什么资源都没有,所以有生意就接,哪怕是那种很小的客户,比如帮单个主播做后期处理什么的,都会去做。后来参加了一些创业大赛,有老师帮忙接洽一些出版社,才开始上了正轨。”
马寅青说,自己一般不会主动告诉别人他们是一支视障团队。“我不希望被特殊对待,在这个行业里,我相信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不会比别人差。”
2020年, 马寅青以“逐光之声”为主播名,入驻了喜马拉雅,上传自己团队制作的有声书和广播剧。目前,团队已经产出了240余条有声内容,7张付费专辑,每个月能有六七万元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