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摊经济”火了,国家鼓励摆地摊,网络热度持续高涨,很多人都纷纷动起心思,想靠这股热潮完成自己初始的创业梦想。但现实点来说,不管是卖小吃、卖衣服乃至于各种小商品,能月入过万就已经很成功了,想赚大钱是不太可能的。但曾经真的有一种地摊,能轻松年入百万,门槛也不算高,如果当时能抓住机会,很容易完成财富积累,这就是古玩地摊。
文章插图
我国古玩收藏虽然历史悠久,但现代收藏的兴起,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潘家园,刚开始只是一些零散的摊贩,随着民间艺术品交易的兴起和活跃,在1992年形成固定集市,发展出来独特的地摊文化。初期,这类地摊也被称为“鬼市”,主要是因为货主半夜才出来练摊,为的是避开城管等执法人员,其次买卖双方黑灯瞎火的进行交易,行迹鬼祟,因此而得名。那个时候,确实有很多好货、真货,捡漏概率很高,开张吃三年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
文章插图
很长一段时间内,古玩收藏都是小众爱好,毕竟有钱有闲才能玩得起。直到2002年新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中,规定在特定情况下,个人可以收藏和交易文物,次年央视推出《鉴宝》栏目,“全民收藏”的热潮由此开始。鉴宝节目毋庸置疑是非常火爆的,当专家们在电视上,介绍这个瓷器100万,那个字画1000万,仿佛家里随便找点瓶瓶罐罐,就能买房换车,就像一针兴奋剂,激发了老百姓想靠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的“梦想”。
文章插图
随着各大卫视相继推出鉴宝节目,甚至还有“选秀”、“砸宝”等引人入胜的情节,每到一处都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场面。也反向带动了收藏市场的进一步膨胀,一座座古玩城拔地而起,嗅觉灵敏的商人们开始了摆地摊致富的生涯。前面有说到摆这种地摊门槛不算高,肯定会有人不同意,古玩收藏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不懂行的人能做成生意吗?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当时那种收藏环境,确实不需要多少知识积累,可以说躺着都能赚钱。
文章插图
古玩市场风靡全国,但也是“野蛮生长”,博物馆里才有的稀世珍宝,这里全都可以找到,官窑、青铜器、名人字画甚至只在传说中出现的“国宝”,应有尽有。如果你说这是制假售假,摊贩会解释它们都是工艺品,不算假货。老玩家都说搞收藏必须要眼力、财力、悟性全部具备,才能玩出水平,但新入行的人不在乎,他们只知道按图索骥,电视里、书籍里的宝贝长啥样,到古玩市场找个长得差不多的,就算是捡漏了,没几个人真的有耐心花几十年钻研。
文章插图
所以当时要摆地摊,只要具备随机应变和编故事的能力,就能轻松胜任。比如小编认识的一位摊主叫老张,他甚至连明朝的皇帝都认不全,却把“宣德青花”、“成化斗彩”等官窑卖得风生水起,碰到喜欢听故事的冤大头,几百块钱的假货卖个十来万都正常。碰到懂行的,就如实说明这些都是工艺品,赚点生活费,但懂行的毕竟是少数,当时的真实情况是人人都想暴富,人人都想“天上掉馅饼”,于是小编亲眼看到老张在2009年左右,仅一年功夫就买了套房子。
文章插图
地摊上的真货也有不少,但基本都是一些民俗用品,或者普通的钱币、民窑、铜器等,卖不上价,也不受欢迎。真正罕见的宝物一般都藏在古玩店里,价格贵,普通人也买不起,所以大多数人买的都是珍贵文物的仿制品。因此地摊的火爆,也催生了一条完整的文物造假产业链,全国各地都有很多造假作坊。当卖赝品就能轻松赚钱的时候,谁还愿意花心思寻找真品?于是收藏市场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发展到现在,甚至会出现一整个古玩市场全都是假货的奇观。
- 培训|书法被列入艺术特长加分项,书法培训市场火热
- 市场经济|曼瑟尔·奥尔森:个人权利如何成为国家繁荣的动因
- 文玩|分享给喜欢文玩,古玩收藏的朋友5部必须看的电视剧
- 火热|(港澳台)香港拍卖市场疫情下依旧火热
- 调查|盗用原创面料恶意抢注商标汉服市场乱象调查
- 电视剧|为什么你总在看烂剧皆因市场“去库存”!
- 真金白银|马未都闯荡古玩界多年,他用失手摔碎的文物总结出了受用的经验
- 文创|文创日历市场走向何方
- 国内|国外爱吃鱼籽,国内更喜欢吃鱼鳞,市场养殖多年,依然200元一斤
- 骗局|一百年前古玩界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