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故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上下俱欲,欢然交欣,千载一会,论说无疑,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其得意如此,则胡禁不止,曷令不行?化溢四表,横被无穷,遐夷贡献,万祥必臻。是以圣主不遍窥望,而视已明;不殚倾耳,而听已聪。恩从祥风翱,德与和气游,太平之责塞,优游之望得。
——《文选》卷四七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
文章插图
所以圣主必须依靠贤臣才能弘扬功业,贤士也要等待明主才能显示其德行。君臣上下都有同样的愿望,相处交流都欣喜畅通,是千载难逢的事,讨论言说都相互信任。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就像鸿毛遇上顺风一样迅疾,如大鱼遨游长河一样轻快。他们如愿以偿如此满意,那还有什么不能令行禁止?还有什么命令不能推行?国家的教化遍布于四方,边远的少数民族也前来进贡,各种祥瑞吉兆也一定会到来。所以圣主不用四下张望就已看得清楚,不用竭力地侧耳倾听也能听得很明白。恩惠随着和风翱翔,德泽与祥和之气一起遨游。太平盛世的职责已经完成,悠闲自得的愿望已经实现。
文章插图
王褒是汉代“四大赋家”之一,在汉赋的发展中有较大影响。他生于蜀地,早年的生活也主要在蜀中,因益州刺史王襄的推荐,才得到汉宣帝的召见。见到汉宣帝后,王褒领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写一篇《圣主得贤臣颂》。这是汉宣帝给王褒的命题作文,王褒怎么去写?是写成完完全全的歌颂之作呢,还是写成一篇具有普遍意义的传世之作呢?显然,王褒选择了后者,《圣主得贤臣颂》成了其传世的代表散文。
在西汉诸帝中,汉宣帝是一位有胆识、有作为的明君,他极力地模仿曾祖父武帝的所作所为,“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即他倡扬儒家经典,但也有好大喜功的习性,而且,他还“颇作歌诗”“兴协律之事”(《汉书?王褒传》),于是,“待诏金马门”之风因之再起,西汉辞赋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也应运而生。
由此来看,汉宣帝让王褒写《圣主得贤臣颂》,其实也是要文人发挥其美颂君上、褒扬中华的作用。王褒显然没有辜负汉宣帝的美意,他先从贤臣的功用写起,贤臣就如同能工巧匠,能让繁难的工程精致地完成。明主得贤臣,就如同伯乐驾乘骏马,“周流八极,万里一息”。接着,从贤臣期待明君的角度看,伊尹、姜太公、宁戚等,早年困顿,只有在遇到明君之后,才得以驰骋才华、大展宏图。由此,他得出结论,当圣主贤臣风云际会时,是“欢然交欣,千载一会”,君臣之间相互信任,沟通协畅,其融洽的程度就如同鸿毛纵飞于风中、大鱼遨游于长川一样轻骏洒脱,自然无碍。
我们节选的这段,正是描摹君臣相得的状态。应该说,这个描摹不仅是王褒对汉宣帝的理想对答,而且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勾勒出了士大夫心中普遍的理想图景。《周易?乾卦》“文言”云:“云从龙,虎从风。”从此,风云际会就成了士人心中的神圣图腾。古往今来,哪一个有才识、有抱负的人,不希望能有相互成就的人生际遇?尤其是君臣之间彼此信任,相互促进、成全,最终君为圣主、臣为肱股,彼此成就,相得益彰,那才是真正的“千载一会”!该是何等的难得而可贵!
王安石有一首感慨风云际会的词作,兹录以备参考、欣赏:
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 诗友|清风|致一位诗友
- 瀚海|清风典历|瀚海雄风
- 君王皇帝|汉宣帝刘病已:从囚犯到君王,一个成就不逊于汉武帝的男人
- 清风山|他被称为梁山最没存在感的人,全书108好汉,唯独他没有一句台词
- 包拯|1300余年来岳阳唯一的状元,两袖清风直追包拯
- 君王皇帝|刘病已是怎样从死囚成为汉宣帝的?
- 诗词歌赋|【清风典历】千古风流 渊明称首
- 诗词歌赋|【清风典历】孤贫悲恨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