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新书丨每天都在使用手机,但我们真的了解手机行为吗?( 二 )


#译者介绍
刘烨 , 女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 一直从事人类社会认知、知识表征和语言理解领域的基础研究 , 并开展手机界面对话语言设计和谎言识别的应用研究 , 长期致力于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和融合 , 在人机交互、情感计算和谎言识别等领域与计算机科学开展广泛的合作 。 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 , 在Experimen Brain Researc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 , 参与翻译和写作学术专著4部 ,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 , 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 ,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项 。 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心理与人工情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
每天都在使用手机 , 但我们真的了解手机行为吗?
2015年的一个下午 , 我收到一封邮件 , 发件人邀请我给一群研究生做一个有关手机行为的报告 。 这是我第一次受邀以手机行为为主题做报告 。 鉴于手机行为是我目前研究专注的焦点 , 我就欣然接受了这次邀请 。 在准备这次报告的过程中 , 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清楚这些听众对手机行为的了解程度 。 为此 , 在报告开始前 , 我询问了在场的听众 , 他们是否有手机 , 并且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 。 在场的每位听众都举手表示肯定 。 我接着又问了他们几个简单的问题 , 并要求他们快速写下关于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 这么做的目的是掌握他们对手机行为的了解情况 , 并以此调整我的报告进度 。 与此同时 , 这也算是为这场手机行为报告热热场 。
好书·新书丨每天都在使用手机,但我们真的了解手机行为吗?文章插图
整场报告进展得十分顺利 , 我和听众们针对手机行为研究也进行了饶有兴趣的讨论 。 报告之后 , 我重新阅读了当时听众写下来的有关手机行为问题的想法 , 总结如下:
(1)当要求快速写下两个最典型的手机特征时 , 绝大多数人都写下可以打电话和发短信 。
(2)当要求快速罗列2到3个手机行为的日常例子时 , 大部分人回答的是发短信、查看邮件等 。
(3)当让他们估计已发表的有关手机行为研究论文的数量时 , 他们大多数给出的数字是在6篇至500篇之间 , 平均值是173篇 。
好书·新书丨每天都在使用手机,但我们真的了解手机行为吗?文章插图
听众们的这些回答让我感到既有趣又有些意外 。 首先 , 尽管我研究手机行为已有好些年 , 并且在这次报告的前几周 , 我也刚好完成了《手机行为百科全书》的编撰 , 但是这次报告却让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了解到大众对于手机行为的直觉看法 。 很显然 , 这群研究生听众不假思索就做出回答 , 非常快速和非正式 。 但是这些看似快速和非正式的回答却反映出了一些真实并有趣的信息:普通大众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直观地了解手机、手机行为以及有关手机行为的研究 。
好书·新书丨每天都在使用手机,但我们真的了解手机行为吗?文章插图
其次 , 尽管我们都知道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手机 , 并且他们每天都使用手机 , 但是当看到听众的答案时 , 我还是感到相当意外 , 因为普通大众竟然对于他们的手机以及手机行为的了解如此之少 。 他们有点儿过度简单化了手机行为的复杂性 。 正如我们在本章这个概述性章节里 , 以及贯穿本书所有章节中所讨论的那样 , 现代手机、手机行为 , 以及手机行为的相关研究比我们想象的其实要复杂得多 。 这次演讲之后 , 我又与好几个研究机构、团体以及个人进行了沟通交流 , 以这种非正式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于手机行为的认识 。 从他们那里得到的答案也是惊人的相似:尽管他们拥有不同的背景、需求和知识体系 , 他们都将手机行为的复杂性过于简单化 。 这最终构成了写作本书的基本动机、核心主题和主要目的:描述、分析、整合以及解释手机行为的复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