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一家十年前就成立的碳中和公司,忽然一天接到1000个投资人的电话 丨36氪专访( 三 )


如果碳中和是一个孤岛 , 那就不可持续 。
Q:你们这些客户的碳中和是怎么实现的?
晏路辉:有一个方法论叫CREO 。 C就是Calculate(计算) , 任何一家企业必须要算清楚碳排放 , 第二个就是R , Reduce(减少) , 光花钱抵消碳排放是最不提倡的方式 , 还是要尽可能减少自己主营业务的碳排放 。
第三部E就是Engage(参与) , 带动合作伙伴一起减排 , 比如像高瓴资本的排放很少 , 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碳中和掉 , 但对于高瓴资本来说 , 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带动它的被投一起实现碳中和 。 又比如像百度 , 他们的碳排放是50万吨 , 只有国家能源集团的1/2000 , 但百度做百度地图 , 绿色出行能带动4亿人参加碳减排 。 阿里也很小 , 但它能带动6亿人参加蚂蚁森林 , 参与低碳行动 。
最后一个O是Offset(抵消) , 就是企业剩余的不可避免的排放将通过购买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或者碳汇的方式实现碳抵消 , 最终实现碳中和 。
Q:算起来复杂吗?
晏路辉:我们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做测算 , 有一个术语叫from cradle to grave , 从摇篮到坟墓 。 算一个产品的碳排放 , 可能咨询师算一个月才能算出来 , 收费也贵 。 现在我们开发了“碳云”SaaS之后只要一个小时 , 大大提升了效率 , 并且把时间降到最低 。
以某个头部消费品牌为例 , 之前我们帮他们做一个咨询项目 , 一个SKU大概好几万块钱、花一个月的时间 。 最后用我们的SaaS , 就几千块钱一个SKU , 做了6个SKU的计算 , 费用不到10万块钱 , 不到两个小时全部解决问题 。
碳中和是基建 , 所有行业会因此重做一遍
Q:在整个碳中和的大目标下 , 你觉得我们这个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行业会出现一些新的机遇?
晏路辉:第一个是像能源行业 , 中海油、中石油、中煤集团等等 。 中国五大发电集团的排放占全国的百分之二三十 , 中国要减排 , 必须把这五大四小的发电集团搞定 。 现在国内不允许去国外新建煤电项目 , 那么它将来最大的终局可能就是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变成原料 , 把二氧化碳从污染物变成一个资源 , 比如做成淀粉或者很多日用品 , 这个技术是还很早期 。
对科技公司来说 , 我觉得它的终局就是一个是自己减排 , 其次是通过它的用户量带动更多人一起来参与减排 , 就像全球只有蚂蚁森林是做的最大的 。
像消费品公司我觉得是产品本身各个环节去降低排放 , 比如说像植物肉替代蛋白现在越来越主流了 , 像impossible food这样的公司已经浮现出来了 。 我们之前给星巴克做项目的时候 , 它把他们十几家植物肉供应商全都带进来 。
Q:交通和畜牧也是一个碳排放量很大的领域 。
晏路辉:特斯拉本来是一个亏损的企业 , 通过他的新能源积分指标 , 变成一个盈利的企业 , 他每年能赚5亿美金 。 蔚来已经做了一件事情 , 他透支了未来的一亿碳指标 , 返回给车主 , 奖励车主 , 因为这些指标它将来是一定可以在碳交易市场里面可以赚到钱的 。
之前在广东碳市场里面 , 几百万的摩拜用户 , 骑了一年摩拜单车 , 产生了5万吨碳减排量 , 卖给广东的那些高排放企业 , 赚了大约100万 。
北京市政府有一个项目叫“少开一天车” , 如果在不限行的情况之下不开车 , 会被监测到 , 车主在微信可以获得5毛钱不等的红包 。 这个是我们开发和运营的产品 , 北京市600万的车主 , 有十几万注册了 。 我们那年算出来这些车主一共产生了4万吨碳减排量 , 按40块钱一吨的价格 , 最后卖了160万给北京那些电力钢铁等高排放的企业 。 这个设计逻辑非常厉害的地方就是 , 这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 , 为了十几万车主的减碳行为来买单 。
畜牧业很难去量化 , 因为它很分散 , 但现在像光明蒙牛伊利 , 没有一家这种奶制品企业不做碳中和 , 比如选择碳中和牧场 , 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 。
Q:不是所有的减碳项目都能用去交易?
晏路辉:碳交易成本可能要花10万块钱 , 你要请认证机构、要专家来做评审 , 这个过程会有一些固定的支出 。 如果减排量一年能达到5000吨以上 , 就值得去做碳交易 , 5000吨乘以20块钱的收益 , 就是10万 , 如果你超过5000吨就会赚钱 , 如果低于5000吨就会亏本 。 如果减排是很明确的 , 并且减排量足够大 , 完全可以做碳交易市场 , 去赚高排放企业的钱 。
Q:所以碳交易这件事情 , 对碳减排大概是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