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历史书( 四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历史书读了不少,但很多方法还是不会用。我感觉凡是身边在阅读史书方面受益较多的人,基本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生存技能比较强和人格上比较有韧劲的人。
我不能确定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很多古代人的心理强悍程度、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要比历史书里塑造出来的印象要强很多。之所以很多方法用不好和不会用,可能真的是因为我们与这些先贤和牛人的水平有差距。
结尾的话:
(1)阅读任何一本书及文章都不能代替你自己的独立思考,包括你现在看到的我写的这篇文章。
(2)戴维·麦克卡罗说:“历史告诉我们来自何处,将走向何方“。你对历史懂的越多,就会越节约生命,越早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
(3)认真阅读历史和学习历史的动力之一在于历史具有公平性,而历史的公平性体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历史。而每个人创造自己历史的总和就是创造人类的未来。
推荐阅读:
怎么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性格不强势,关键时候总「被牵着走」怎么办?
给大学生拟一份通识教育书单,哪些书可入围?
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欢迎关注公众号:白药葫芦,获取《成长和奋斗的十大心法》,与你分享感悟、经验和法力。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37223399,更多独家干货文章助你摆脱校园职场的烦恼和迷茫,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我有两个简单的方法推荐你看历史书的时候用。1.根据历史书是西史还是中国历史而购买或者打印一份地图(中国历史买现代地图也无所谓,但是西方史最好还是弄个古代历史地图和现代地图两份),读书上历史到哪你就标注到哪。。这样字体的文字到了你脑中就转换成了一幅幅图画。2.旁边自己做个表,是按照时间来排序的。也许你在A书中看到的里程碑事件A,但又在B书中看到了里程碑事件B,然后两个就能串联起来了,旁边做好这个是哪个书里面看到的。时间长了,你脑子里又多了一个历史的纵轴。祝好。
■为什么读史,是一个情怀问题。为了明得失,为了咨诹善道,为了有资于治道,为了八卦,为了让自己显得有文化等等。至于如何阅读历史书,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读史书是一项立体多维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读,前后延展,牵涉极多。想读汉代历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猎;想研究三国,前面汉代豪族和后面南朝世家门阀都要了然于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须上追五代藩镇,再追中唐节度使,再溯安史之乱前后,直至初唐用武、隋代军功乃至北魏六镇渊薮,一条主线联络数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轻忽。这还只是政治史一条维度,其他维度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社会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艺风气、气候、地理等等,无不对当时人的行为造成影响。史书上的每一个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复合促成。单读史书,只会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叙述,只有叠加几个维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后的动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大规模南下侵袭,若叠加气候曲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寒冷期,再进一步深究,会发现与15英寸雨量线的移动密切相关。气候影响地理,地理影响经济,经济决定政策,政策推动军事,再回过头读相关史书,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再比如孟尝君有过一段事迹“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如果叠加家具发展史,就会明白,当时没有宽面高足桌椅,用的是矮腿凭几,双膝跽坐在席上。这种家具结构和人体工学,决定了没法大家凑在一桌合餐,只能各吃各的,别人吃的什么,眼神不好真看不到,发生误会再所难免。再看南唐《韩熙载夜宴图》,里面宾客围坐高桌,但食物却是每人一份,说明五代十国正是分餐到合餐的过渡时期。带着这种认识回过头去看鸿门宴,立刻就会汗水涔涔。当时幸亏是分餐制,大家各据一几,彼此相距有些距离,项庄才不得不用舞剑为借口靠近刘邦,给了别人反应时间——如果是合餐制大家共用一桌,怕是项庄早一剑从桌子底下捅过去,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这个说起来没完没了,以后可以慢慢一项一项深入研究,没法一蹴而就。就入门而言,最首要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个基本功,是读图。读史必读图,史书很大篇幅都是围着山河地理说事,历代注书的,也要花大力气在地名考证上。不明白地理和行政区划分,就没法明白围绕这些事情的政治军事行为,不知其价值所在。倘若读者不知敖仓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功能以及它和关中的地理关系,永远搞不清楚为何郦食其听说项羽放弃敖仓时大喜过望,祝贺刘邦“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戍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更不会明白楚汉为什么要围绕敖仓打得头破血流。倘若读者不熟燕云十六州的地形地貌,便不会明白燕云以南,再无关隘险阻,中原顿成刀俎鱼肉,自然更不会理解宋代对十六州的执着不只是自尊心,而是安全感。古人不幸福,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地理专著和工具太少,光是钻研这一项便要穷尽一生去理解。所幸我们生在现代,比他们幸福多了。我推荐业余历史爱好者们要善用google地图,如果不方便的话,百度地图也差强人意。读史之时,随读随看,还可以切换行政区划和地貌,缩放推移,十分方便,还可以测距。很多史事,本来茫然不可解,一放到地图上,登时就有豁然开朗之感。比如猇亭之战。光读史书,只知道刘备带兵打到猇亭,陆逊死守不出。刘备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光,灰溜溜地跑了。但结合下面这张图,立刻就能看明白,为什么刘备一路沿江南打到猇亭,陆逊就不能退了。猇亭沿江以东以南,即是宜都。从地形图上能看到,长江在鄂西山地的险峻地势到这里就开始变缓,在宜都形成一个丘陵过渡带,再往东就是江汉平原。换句话说,刘备只要打下猇亭,就能拿下宜都,拿下宜都,就等于从长江山区冲出来,进入平原地带,吴军这仗就没法打了。宜都号称“楚蜀咽喉”、“三峡门城”,可不是浪得虚名。
而刘备为什么连营?历代都说他连营是一个昏招,可看了这个地形图就明白,刘备也不想连营,从夷陵到猇亭的长江南岸,全是山地,兵力根本展不开,只能把营地拉长,结果被陆逊窥出了破绽,招致大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兵出斜谷,进占眉县。当时司马懿跟手下人说了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后来这句话被罗贯中写进了三国演义,作为司马懿故弄玄虚的证据之一。演义不去管他,正史里司马懿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出武功就是爷们儿,出五丈原就诸军无事?而如果我们看了地形图,再结合当时形势,就能明白司马懿这句话的用意何在。
A处是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背靠褒斜道;在它的东边是武功县,武功南边正对着骆谷道,西边是宝鸡,也就是当年的陈仓城。如果诸葛亮从骆谷道出来攻打武功,离东边的长安不足两百里,等于戳到了曹魏的心尖儿。战局到了那个地步,不考虑军事因素,光是政治压力,就会逼迫司马懿跟诸葛亮决战。到时候狭路相逢勇者胜,胜败在五五之数。就算诸葛亮肯,司马懿还不干呢。如果诸葛亮从斜谷出来,驻扎五丈原,那他就是打算渡过渭水,打下岐山。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岐山以北是崇山峻岭,诸葛亮一旦攻拔这里,等于掐断了陇西和关中的联系,战略意图和当年守街亭相仿。司马懿的战略很简单,守。你不打我也不打,你打我也不打。我们从地形图上明白了双方的意图以后,对史书里这段记载也就理解透彻了:“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所以司马懿这句话结合地理看,实是一句略带着点后怕的庆幸。不读图,是体会不出他这种感觉的。PS:来的人,我相信都是来交流经验分享知识的,别做无聊讨厌的事。在这儿刷祥瑞御免的,对不起,原来我只是一律删除,现在起我一律拖黑,谢谢理解。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
- 北京人怎样反驳「北京考生高考只要考4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的谣言
- 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在国外知名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