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历史书( 三 )
---------------------------------------------------------------------------------------------
2015年3月18日大修改,之间的答案太简单。
2015年8月1日:二月河的「现在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言论在上有争议,故删去二月河例,用乔治·马丁更换。
2018年2月8日:之前弄错了《旧唐书》的作者,以为是宋祁,现更正为赵莹。
■循着圆桌“阅读50问”进来的,发现是个老题,很多珠玉在前,获益良多。寒某一个多月以来一直在寒砚笔记更新着自己的读史方法纪要系列文章,并举办了一场live:外行阅读历史书籍的增效方法,现将系列文章篇章主旨浓缩在一个总方法论下,综合谈谈寒某的读史方法,并附上相应点位对应的文章链接,以供参考。
一句话总论:读史要选定“方向”积累、运用“抓手”解剖、摸着“石头”过河、躲避“暗礁”误区,时刻保持以史实为准、合理为据的审慎精深,从而达到接近史实与锻炼思维的目的。
首先,在完成对中外通史的基本认知后(把高中历史学扎实的程度),要尽早选定“方向”,展开积累,避免无头苍蝇式的乱撞。参照读史方法纪要(7)着重同维累积,所定方向可以是某个时期、某个地域、某个专题,选定的标准是“知识转化效率”最高,也即最敏感、吸收最快、易于体系化、易于整合输出。在高效率知识转化中培植“深度兴趣”,从而提升阅读的驱动力,尽快完成对一个纵向的深度理解,进而为理解其他维度的历史提供一个“参照系”,增进日后读史的“举一反三”能力。
其次,要运用时间轴线、关联网络、历史地图、制度流变、历史语言等工具性“抓手”,各个熟练,综合运用【点击相应下划线四字词,可跳转至相应文章】。从而达到提升识记效率、整合具象要点的目的,把散乱的历史知识点,通过一次次具象工具的整合,趋近知识的体系化。
再次,在前述“定向”与“抓手”的基础上,选好读物、借力名家、吃透概念,摸着这三类“石头”过河。摸石过河的主旨便是“循序渐进”,所谓“石头”,可以理解为路标、灯塔与垫脚石。这里重点提一下“读物”石头,读物可分为“史普”、“专著”、“史料”,史普可用来引起兴趣、稍微入门,专著是筑基与进阶的主力,史料则是研究对象需要借力慎读,三者总体上存在一个“兴趣”、“进阶”、“研究”的段位层级,需要拾阶而上。具体每一段位的读法:史普读物的读法很简单,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再运用一些“抓手”便足矣;“专著”和“史料”需要有一定方法,可参考读史方法纪要(3)勤读名家专著与读史方法纪要(11)借力慎读史料两文。其余两个“石头”,详见读史方法纪要(9)摸着石头过河。
再再次,读史时要避免一些“暗礁”型读史误区,轻则耽搁时间,重则跑偏翻船。我在读史方法纪要(10)走近历史细部中,简单列举了四种,它们的共性在于:过分使用单一的工具或视角看待所读历史,急躁地想要在接触不多史论的基础上便得出一个结论,并莽撞地试图拿这个单薄的结论去讨论问题,很容易进入“虚”、“大”、“空”的窘境,甚至会陷入“假”、“乱”、“错”的泥潭。
最后,我想解释一下【一句话总论】里面的读史准据与读史目的,谈点务虚层面的233。
因为作为第一历史的史实“一去不复返”,我们在读史时便只能不断通过第“1+N”历史(各种史识)来追求趋近于第一历史,史实本身恰似“绝对真理”、“绝对公平”这类概念,可求而不可得,是读史时的高标,切忌陷入“唯真为史”甚至“一切历史书都是编排出来的小女孩”的第一历史原教旨主义之中,或一味求真、或怀疑一切。
而所谓史识,便是第“1+N”历史,是对史实的记述与编排,乃至任何一个读史者的基本印象。因为无法还原“第一历史”,便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合理解释,在不断推翻与确信“史识”的过程中,否定之否定地淬炼思考方式,达到“读史明智”的作用。但,解释终究是解释,再合理的解释也可能被新出土文物、新开拓思路所证伪,所以读史切忌陷入“唯一种解释为尊”、“彻底脑补臆断”等思维误区。
史实与史识两个目的与准据都有其优势、劣势与必要性,二者是读史的两翼,不可偏废,驾驭二者的,唯有“审慎”二字。换言之,“审慎”是读史的总安全阀,是对真实性、合理性两大准据的平衡点,也是实现“求实”与“明智”两大目的的平衡点。
■大学本科时学的是历史专业。结果在四年里一直陷入了一个误区:重理论轻史实。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史学理论上面去了,每次去图书馆借书都是那些大家的研究著作。并且当时还限制了许多条条框框:著作不是古籍、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出版的不看;不是名家的不看;不感兴趣的不看......结果就变成了一个空谈义理、毫无史实的人,当时以为那些史实都是入门级的,自己不需要阅读,久而久之,基本事实就越来越匮乏。以致现在想起来都感慨万千啊。
现在走入社会,看历史书就变成了兴趣,不会再给自己限制那么多条件,当然上面的三条还是我选择书的标准。
至于如何读?个人感觉,既然是历史书,就要跟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你要知道你读的这部书所记述的大致背景。你读到某些章节时,要能够想到在与此相关的历史事情。千万不能以今否古。
不要希望读一本书后立马就觉得自己的觉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历史书籍需要慢慢读、慢慢品。有时一个章节就需要你慢慢品。上学时,老师上课,讲到课本上的一句话,问我们会出现书中描写的情况时,大家都不清楚。结果老师花了一节课来给我们讲这背后的事情。期间老师旁征博引,让我肃然起了敬呀。原来书上表面的一段话,背后就有这么多的历史信息。需要慢慢读。
读的时候要记得带个笔,有感悟时要及时记下来,不要担心自己的感悟是不是很幼稚或者担心在书上乱画是不爱书的表现,书买来就是读的,那些被放在柜子里的都是当摆设的。以后再看这部分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感想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当时没有这样的感觉呢,这样其实也是锻炼自己的一个方法。
话说当年金庸创办《明报》写社会评论。好多人都惊讶于金庸的对时事预见性。有人就问他是不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回答说,我熟读二十四史。中国人的办事方式虽然千变万化,但都跑不出二十四史,把二十四史读完了,还弄不懂现在的一些事情吗(很久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具体的记不清,但内容大致如此,此处引用,只想说读书的一些好处,若与原话有出入,也是无心)
最后一段:毛主席也是熟读历史书的。
看完后,就会觉得,读历史书最大的方法是有兴趣。若是没有兴趣,再好的方法也不行。
■今年正好上了一门老师领着我们读书的课,加之下周要写读书报告,怒答!上述答案基本涉及的是如何阅读中国史书,但对于西方史书的阅读涉及很少,我的专业恰恰使我读了不少西方史书,这里有一些心得。1了解作者和他的理论建构。西方的史学理论流派实在是很多,实证史学、年鉴学派……每个学派对治史的目标和方法论想法都不太一样,同一流派内部的各个学者也有不同的想法。在读书之前,最好先上维基了解一下作者和他所持的史观。比如实证史学派的学者会有大量考证的内容,年鉴学派则会用社会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等)的方法研究历史。这些阅读前基本的背景材料都是很必要的。2认!真!读!前!言!我的老师说过,当你没有时间读一本书的时候,读前言,就知道这本书讲什么了。对于史书来说,这本书写作的目的、所涉及的领域、年代,以及使用的原始材料,基本都在前言里说的很明白。读书之前先弄明白大概关于什么内容的,才不至于一头雾水。3先速读再慢读。这是我多次写读书报告得出的结论。历史书籍一般而言信息量都非常大,在对这个领域不熟的情况下,如果一开始就精读,非常有可能啃两章就很累很晕看不下去了。我一般会用一个小时很快的翻阅一下每个章节的内容,试图理顺作者大的思路。这个时候对书的脉络有了一定掌握,再反过来慢慢读,每个章节的内容会更容易理解。4写思维导图。每读完一个章节,我会把书合起来,在白纸上写下来我能想到的关键词和核心论点,然后简单写一下它们之间的关联,然后再翻开书读一遍,看看有没有重要的点被我遗漏,补充进去。这样基本能保证你读一章就能消化一章。全书读完再做一张大的思维导图,基本就能把书读到肚子里去了。5看看其他人的评论。西方史学的现象级的著作基本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会有专门研究这本书的论文或者书,找来看看,会让你对书的了解更深入。当然,这已经是另一个范围的读书了。希望对想要认真阅读西方史学著作的人有一点启发!
■如果一个人爱读书,那阅读基本就是他这辈子除了睡觉之外最耗费时间的活动了。
而历史书,属于所有阅读书籍类别里很耗费时间的那类。
历史这东西,貌似都是过去发生事情,都静静地摆在那里,但如果任选一段深挖几下,常能看到风起云涌、惊涛骇浪、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1、不要用考试的要求来阅读历史书。
这是很多中国人读史的一个习惯。
读历史一定要重视史实的准确性,但不要过分苛求时间的准确性,只要大致记住时间段即可。
因为历史都是“石化信息”,都安安静静地摆在那里,想了解历史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和书籍随时查询它们。
读历史的基础是首先要准确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脉络,别犯记错国别和朝代的常识性错误即可。其实,这与人脑的记忆习惯相类似,人脑通常都只记得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以及事件的过程和参与者,而对时间的准确度不够敏感。
如果你不是立志想成为历史学者,那就不必苛求自己把每个朝代的所有皇帝顺序搞得清清楚楚。
如果你不是为了参加高考拿高分,就不必把历史事件的年代和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日记得精准。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从业领域,但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要拿别人的兴趣爱好和事业成就,作为衡量自己优秀与否和事业成就的标志。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在某一领域甚至很多领域有短板是很正常的现象。
如果你历史知识比较单薄,那就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阅读一些历史书籍就好,不要往深里使劲钻,也不用羡慕历史知识丰富的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提升过程,而不是为了炫耀和满足知识或文化的虚荣心。
举个例子:袁腾飞老师在通俗讲史领域水平很高,而我一朋友则在建筑设计上成就很高,袁老师在建筑设计知识上的短板,并不影响其通俗讲史的水平,而建筑设计朋友在历史知识上的欠缺,也不影响他在建筑界的成就。
小技巧:
想知道一个人历史学得好不好,可以是看他能否更快更准确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这和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是相似的。
3、阅读历史书时,大致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即可,把重点放在重大事件上。
比如历史上发生了那些重大事件,代表人物或著名人物都有谁?过程是什么?
了解和掌握了历史事件,才能对某一段历史时期有更深的了解,因为通常有什么样的时代才能发生什么样的事。
一个人基本了解历史事件的好处在于:
(1)在社交场合不会露怯。
(2)可以作为社交的谈资和工具。
(3)由于涉猎层面浅,所以不会占用太多时间。
(4)学习渠道众多且方便快捷。
(5)迅速激发人对历史的兴趣。
(6)让原本不太了解历史的人,通过快速学习找到自信。
了解历史事件的捷径:成语。
很多成语都有历史事件做背景,而且容易记忆,这是了解历史事件的捷径,比如纸上谈兵、暗度陈仓、草木皆兵等等。
4、在阅读历史书时,重点关注历史人物。
这个记人与记事中的记人不同,此处的记人是指记住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
历史事件往往都跟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关,而创造历史事件的历史人物都不是光杆司令,一定身边有着N多的名臣俊杰,这些人也都在关注的范围之内,关注他们的身世、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性格、思维、观点甚至怪癖,这个有助于你更好把握人的成长轨迹和加深对人的了解。
从职业和工作的角度看,最好能根据自己的所在行业和自身专业去学习历史人物,因为行业其实就是人的从业环境,而从业环境对人的人格特质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会影响几乎所有从事环境内人群的人格特质。
比如说学广告的起码得知道李奥贝纳和大卫奥格威,学护士的得知道南丁格尔,学物理的得了解牛顿和爱因斯坦,而不是简单的记住他们的观点和成就即可。
5、在阅读历史书籍记事、记人之后,要学方法。
去学习和体会历史牛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中国人最热衷的领域,从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到厚黑学等等。几乎每个喜欢读历史的人家里都有几本这方面的书籍,很多领导和管理者的办公室和家里除了商业书籍之外,最多的往往就是这类的书籍,这也是公开的秘密了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
- 北京人怎样反驳「北京考生高考只要考4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的谣言
- 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在国外知名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