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历史书
「你们如果只读教科书,只用一个角度去看历史,那是有害的;你们如果只听老师的观点或某著名历史学家的观点,只听到一种声音解读历史,那也是有害的。我们要考察不同来源、不同立场的文献,倾听不同的声音,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形成个人对历史的理解。」Mr.Buccieri的历史课堂无疑是称职的课堂,一天,一位同学说:「Mr.Buccieri历史课的阅读资料比文学课的多出太多。」全班对此表示赞同。在本书的序言中,Mr.Buccieri写道:
学生会从我这里得到很多历史议题,我会提供一系列文献给他们展示复杂的、差异极大的多种观点。之后我们会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对这些文献追本溯源去分辨主观偏见和客观观点。我们将这些文献置于当时的语境旨在基于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献,然后将其与我们现在的理解相比较;我们进行文献相互佐证的目的是检验它们是否可靠,然后对一个历史议题构建出一个更清晰的理解。毫无疑问,训练我们「批判性阅读」是Mr.Buccieri课堂的重要目标。我们的历史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批判性阅读课。当然我们的课也是侦破课,Mr.Buccieri说:「我们都是侦探,侦破历史真相。」他每天都带着我们侦破历史,这让我和我的同学都十分热爱历史课,因为每天都有一个历史议题等待我们,每天我们都有新发现,我们拿到每堂课的阅读资料,就像考古学者来到发掘现场。
课堂发放的大部分阅读文献是Mr.Buccieri围绕自己设计的历史议题选取的,有时候Mr.Buccieri会在课堂引入DBQ项目和斯坦福历史小组项目的资料。
阅读一手文献DBQ是Document-BasedQuestion的首字母简称。DBQ项目开始于2000年,希望通过「分析文献、探索历史」帮助学生「readsmart,thinkstraightandwriteclearly」(聪明地阅读,理性地思考,清晰地写作)。DBQ项目有五个核心信念:
1.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如何思考。
2.学习思考需要练习。
3.思考是个辛苦的工作。
4.思考通过写作变得清晰。
5.思考为了每个人自己。
我印象最深的DBQ项目是法国大革命,在探讨完启蒙运动思想家和《人权宣言》之后,Mr.Buccieri开始引导我们思考法国大革命,那是我第一次「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
那节课的预热环节是开放式的讨论:社会的不平等以及经济问题导致了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为了权利而斗争,这改变了我们的现代世界。请大家用所了解的关于民主以及法国大革命的知识,来简要思考以下问题:
1.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什么?
2.什么时候公民有权利推翻他们的政府?
3.各种思想怎样推动革命活动?
4.为什么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对于所有公民如此重要?
接着,我们研读了一幅画,在这幅画上大家能阅读到什么信息呢?
之后Mr.Buccieri在课堂引入一项DBQ项目。这个项目是关于法国恐怖统治时期的。
恐怖统治又称雅各宾专政,是对1793年9月至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雅各宾派统治法国时期的称呼。雅各宾派(激进共和主义派)在1793年的起义中战胜温和共和主义派,夺取了政权。该派执政期间实行恐怖政策,将嫌疑反革命者送上断头台、严格限制物价。其间有数千人被残忍杀害。但是,雅各宾派执政其间也为法国历史做出了一些贡献,比如推广教育、提倡宗教自由、废除法国殖民地的奴隶制等。1794年,热月政变爆发,罗伯斯庇尔被斩首,雅各宾专政结束。
课上,大家首先共同阅读了theReignofTerror(《恐怖统治时期》),文章简要介绍了法国大革命的历程,最后写道:
但我们的关注点是恐怖统治时期,这个小型问题项目邀请你去思考一个人和一个政府应该走多远才能保障他们不丢失对自由和平等的「看见」。在1793年和1794年,法国的形势真的足够危险,但革命政府需要那么暴力地回应吗?换一句话说:恐怖统治时期,它合理吗?
「恐怖统治时期,它合理吗」是这堂课的历史议题,围绕这个历史议题,Mr.Buccieri发下六份文献。
我拿到的文献是DocumentF,主题是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文章记录了恐怖统治时期被送上断头台的人数(约2万~4万人),也摘录有那天目击者的回忆:「国王的血流出,我看见人们手挽手穿过,笑着,仿佛过节。」
在各自阅读完自己的文献后,我们开始分小组讨论: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文献,通过其他同学的分享,我接触到了当时的一手文献:《惩治嫌疑犯法令(节选)》《惩治黑市商人法令(节选)》《全面最高限价法令》……这让我很震撼,我深深觉得:认识历史不能只通过教科书,应该去研读当时的一手文献。
接下来,每个小组开始共同解读这些文献,围绕「恐怖统治时期,它合理吗」这个历史议题去探索这些文献,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很热烈,对立的观点不断碰撞,双方的论证都来自对文献的解读。
DBQ项目是小型问题项目,选取的文献短小,一般一份文献一页纸。Mr.Buccieri借此训练我们阅读一手文献的能力训练我们回到历史情境中去理解当时的历史问题。
讨论议题时,学生们通常会拿到厚厚一沓阅读资料,这些资料代表着不同的立场——正方、反方和第三方。训练学生考察不同来源的文献以形成自己的结论是Mr.Buccieri课堂的重点,因此他有时会在课堂上引入斯坦福历史教育小组项目。
「让我们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是斯坦福历史教育小组的项目名称,也是Mr.Buccieri课堂最常说的话。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旨在教会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文献、寻找来源、上下文分析、佐证证据、仔细研读等来探究历史问题,替代记忆历史事实。学生通过评估某一历史议题不同视角下的文献的可靠性,学会根据文献提出自己的历史观点。
考察两种教科书的不同记载「你们如果只读教科书,只用一个角度去看历史,那是有害的;你们如果只听老师的观点或某著名历史学家的观点,只听到一种声音解读历史,那也是有害的。我们要考察不同来源、不同立场的文献,倾听不同的声音,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形成个人对历史的理解。」
在讲到朝鲜战争时,Mr.Buccieri的课程重点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批判性阅读教科书。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第一场「热战」。二战期间,同盟国决定通过三八线分割朝鲜半岛。朝鲜由苏联托管,韩国由美国托管,因此朝鲜半岛分裂成两个国家,两个国家都希望重新统一朝鲜半岛,在发生多次边境摩擦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起初只是韩国与朝鲜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后来美国参战支援韩国,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场战争。
这堂课的中心议题是:韩国教科书和朝鲜教科书对朝鲜战争的说法哪个更可信?我们拿到了两份文献:一份是韩国教科书的节录,一份是朝鲜教科书的节录。Mr.Buccieri强调这两份文献来自教材,由美国历史研究者直译成英文。他希望我们通过阅读交战双方对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描述,形成我们自己的判断。
朝鲜教科书(节录)
面对朝鲜惊人快速的成长,美国侵略者感到不安,加速了侵略战争的准备,目的是要将朝鲜扼杀在摇篮之中。1950年美帝国主义强悍地实施战争计划,美国侵略者和他的傀儡,对这场战争已经蓄谋已久,最终在主体日历39年(注:朝鲜以金日成出生的1912年为主体元年)6月25日发动了战争。那天黎明,敌人出其不意地攻击了北部,战争的阴云弥漫在这个曾经和平的国家,伴随着大炮的回声和轰鸣,跨过三八线后,敌人向北部慢慢推进。敌人的侵略部队必须消灭,我们国家和我们人民被威胁的命运必须得到拯救。韩国教科书(节录)
当发现通过制造社会混乱来推翻韩国政府变得非常困难时,朝鲜转换策略,开始使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表面上提供和平谈判,暗地里寻找合适的时机发起攻击。金日成秘密访问苏联并得到允诺。最后,在1950年6月25日,朝鲜开始沿着三八线向南侵略,大韩民国的军队为了维护国家的自由勇敢地战斗。朝鲜的武装挑衅导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一份谴责申明,谴责朝鲜军事行动是非法的,是对和平的威胁。同时会议做出了一项帮助韩国的决定。由16个国家组成联合国的军队,其中有美国、英国和法国,加入了韩国的军队一起反对朝鲜发动的战争。读完这两份教科书节录,我们在课堂上讨论了三个问题。
1.根据朝鲜教科书和韩国教科书的说法,朝鲜战争是如何开始的?
2.你认为哪个教科书更加可信?为什么?(使用课本里面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答案)
3.要找出谁发起朝鲜战争的真相你觉得还需要阅读其他哪些文献?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台湾大学的吕世浩老师在讲《史记》的时候曾提到读史的方法。1、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那个人的位置去想,每一个人物都想一遍,在那个环境下你会做什么选择。2、揣摩通透。把每一个环境都想的清清楚楚,每一种可能性都想到。3、体贴入微。做到以上两点还不够,想到每一种可能性是道理,但人不只有道理,人还有性情。4、洞察表里。做到以上三点就能洞察表里,如此方能更好的理解历史。清代名臣左宗棠谈怎么读历史: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讲古人比擬。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时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宋代著名史学家吕祖谦,谈怎么读历史: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厉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简单讲,读史就是不断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相互印证。
■不请自来,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相对有发言权。为什么呢?在混,混的是个相对真诚和自我剖析,我读历史是在人生的低谷时期。所谓千秋邈矣,百战归来,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所限,而一切才刚刚开始的时候,玩砸了。具体什么事儿玩砸了就不透露了,总之,过程大概类似于,用一个又一个的新项目来掩盖过去做不下去的旧项目(这些项目之间都有关系),然后,由于一个很匪夷所思的小错误,连锁反应,一起完蛋了。完蛋之后就是躲起来不见人(过于丢脸),这个时候,无意中,翻到上半部《资治通鉴》。字很小,我以前对正统史书也是不太感冒的(这是脑残行为),我相信,如果我当时不是自己恶心自己到了极点,断掉所有社交联系,我断然不会去看司马光的喋喋不休。你看,开始读史,不是因为兴趣,不是因为觉得有用,纯属是无事可看,无人可谈。所以这个时候的经验就很宝贵了。废话说到这里,正式开始。读史的入手书籍,我推荐《资治通鉴》或者《左传》这样的编年体史书,事件脉络相对清晰,但是要深究细节,则要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上,用《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展开,纪传体里,一个事件的叙述角度可能有好几种,这有助于在乎细节的读者了解一个事件的全部暗角。举一个比较具体的案例吧。大将军何进杀宦官这件事儿。资治通鉴会告诉你整个事件的大致过程:何进是何太后的兄弟,他们家是杀猪的,汉灵帝很抬举何进,何太后和董太后不对付,宦官和何进有矛盾。何进在决定是不是要诛杀宦官的时候,有三个人提出了对策,袁绍,陈琳,曹操。何进采取的是袁绍的对策,最后丢了脑袋,宦官和何进家属被杀光,董卓进城,何进的幕僚集团纷纷跑路。好了,你把时间顺序已经搞清楚了。接着,看一下汉灵帝之前的一些行为,西园八校尉的名单,袁绍对汉灵帝的评价,黄巾起义的细节,好了,你了解了士人和宦官深层矛盾的根源(在我看来是皇权和士人的矛盾)。接着,你可以看看袁绍传,曹操本纪,陈琳传(不确定有),研究一下这三个人提出不同方案的原因,除了智商,还有什么。最后你要思考一个问题,袁绍为什么能够说服何进?是何进脑残吗?曹操为什么会站在何进的利益上考虑问题,为什么不想闹大?袁绍把局面搞大到不可收拾后,对他有什么好处?好,接下来是更为精深的内容。第一,是东汉时期洛阳城的地图,要看清楚何进家,皇宫,南军,北军的分布,这样你就看懂了袁绍和袁术的部署。第二,是当时宦官集团的整体反应,及其原因(我记得张让是向汉少帝哭泣拜别,我等死,陛下努力自爱,然后投河自尽)。第三,卢植等大儒的婚姻关系,家族背景,后代官位,这些人在大乱中的角色。第四,是董卓册立汉献帝的原因,以及董卓对士人集团的态度。第五,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曹操恨袁绍等士族领袖恨到骨子里?(竖子不足与谋!)犹记得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对这一段曹操的演绎,曹操一个人走在洛阳的废墟上,脸色铁青,背景朗诵是曹操的《蒿里行》。好了,这就是针对一个特定政治事件的思考路径。精读的方法就介绍到这里,心法是,把历史人物当成历史人物。下来是泛读,泛读直接推荐看《资治通鉴》,对于纪传体,泛读是可耻且必然产生歧义的。资治通鉴里有一半以上的内容是乱世,很多历史上留名千载的人物,他的寿命不过两三页而已,生前悲壮,死的窝囊。两晋南北朝,中原大流血,你熟知的那些名字,不过是历史的浮萍,何况,能够上史书的人,其能力和见识大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当他们快速降生,又迫不及待地死去的时候,我获取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宁。说几个我记忆犹新的片段吧:1,司马懿来到了诸葛亮的营垒,这是他最强大的对手,现在他已经死去。他并非死于自己之手,而是死于天命。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生活细节关心的很细(询问诸葛亮的饭量),他仔细研习了诸葛亮留下的书册,军营布局,最后说了一句话,我记忆犹新:“天下奇才也。”那个时候,三国时代的英雄已经凋零殆尽。2,贾诩的孙子,以及其他的关西士族拥戴司马家的另一个皇子在长安登基,当时长安刚刚光复,整个关中一片残破,这是关西士族的力量在曹睿郭太后死去后的又一次全力挣扎,就在一切都安定下来的时候,贾诩的孙子在同西北胡人的战斗中阵亡——细节是,他是在追逐战中从马上掉了下来,然后陷溺于一条小溪。3,冉闵带着不足一万士兵北上中山,寻找军粮,并准备与鲜卑人决战。那个时候的冉闵刚刚艰难地击败了中原的所有对手,但是他并不是胜利者。氐族正在向关中西进,羌人投靠了东晋,整个中原大地三年没有农耕,而养精蓄锐的前燕正在大举南下——没有人认为他能够胜利。十五天后,冉闵依然奇迹般地击穿了慕容恪的中军,这是他最后的一击,却打错了方向——端坐在慕容恪中军的并不是慕容恪本人,而是他最得力的幕僚高开。高开自然死于冉闵的全力一击,但是,这没有什么意义。4,拓跋珪在距离燕军很遥远的地方就听说了慕容垂亲出的消息,年轻的君主临阵破胆,向大漠后方狂奔了数日——这是垂暮的狮子对年轻独狼最沉重也最深切的教训,而那之后的几十年中,拓跋珪都无法逃离这种破胆万状的恐怖情绪。而慕容垂在完成这最后的胜利后,就在燕军覆灭的参合陂上吐血倒地。从军事学的造诣来说,慕容垂达到了当时北方人的巅峰,但这并不能保证他挽救自己的家族和帝国——岁月流水,时光冷灰。5,还有很多瞬间,周成的孤城,陈霸先的末日,刘裕的哀嚎,高欢最后时刻的敕勒歌,桓温的慨叹,这些瞬间都和初生与死亡的交替有关。我无法告诉你,这些让我身临其境的历史场面究竟通过怎样的机制挽救了我自己,我只能告诉你,就在那些彻夜沉溺于《资治通鉴》的沉默岁月(一年),我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安宁。我们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有着不亚于宗教的力量。我并不是说这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是那些书写历史的史官的用词和体例,文字本身具备着传递潜意识的能力,而这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此刻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是的,明明白白地说,我在向陈寿和司马光致敬。只要你在阅读的时候带入进去,带着敬畏和感情。这是泛读时的心法,把历史人物当成自己。在泛读和精读的基础上,是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民族观,这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冗长繁杂,词不达意,希望没有离题。感谢楼主提供了一个让我反躬自照的机会,也希望这些文字能够有所助益。谢谢你。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
- 北京人怎样反驳「北京考生高考只要考4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的谣言
- 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在国外知名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