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岁,开始害怕 30 岁还碌碌无为,却不知道怎样前进,该咋办( 三 )
■题主的感觉我想我能明白,就好像,想买一件东西,进了大卖场之后,一下子晕了,因为一看有那么多个品牌,那么多种型号,这个说自己这个好,那个说自己那个好,还互相拆台,说对方标榜自己的那个优点在实际中根本用不上。你会因此就逃离卖场,不买这个东西了吗?这就叫因噎废食。
先说一些我自己的经历。
我现在就是30岁,就是碌碌无为。但是我觉得也没事儿。
现在30岁的我没有shame,反倒挺开心,因为我终于开始成长了,终于懂得了那些别人20岁的时候就懂得了的事情。
20岁的时候,我没有自己的目标,看到别人学英语也去学英语,看到别人准备考研也去考研,但终究一事无成。我在20岁时也忧心忡忡,但是也没有逃过30岁碌碌无为不是吗?
成长无法拔苗助长,就是有的人开窍早有的人开窍晚。30成家立业,是大众的平均速度,我低于这个速度,但是我现在很坦然,我只要比前一个月的自己好就可以了。可能别人30岁就能达到的目标,我要40岁才能达到,但是只要能达到,我不在乎早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能够直面现状,在劣势的时候,去做一些真正有可能让你的处境好一些的事情,比整天总是诚惶诚恐地看着别人越来越好而抱怨自己跟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要强多了。
心里追求什么,就一直做些什么,不管大事小事,去离那个方向更近。别人的教导,就只看大师的和有亲身经历的,反复读,心里有疑惑或者觉得自己稍微有点提高了的时候,就拿出来重读。要学会有分辨能力,不要看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不要看那些观点很吸睛、论据只有单一来源、论证逻辑其实有漏洞的东西。多跟朋友接触,多了解别人的思维模式,多了解朋友们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样的,多学习朋友的优点。心里凡事往好的方面想,正向思维。
挑一个你最可能上手的方向,去尝试,不要害怕学了也产生不了实际价值,不要害怕浪费,不要害怕浪费时间,不要害怕浪费金钱,因为你即使不浪费,你现在无事可做,你的时间和金钱也产生不了其它价值。试了之后,你就知道它适不适合你了。我学过很多东西,也考下来过很多试,那些东西现在对我来说都没用,但是我知道,那叫“必须要走的弯路”。没有不走弯路,只有少走弯路,而能够少走弯路的人,就我所观察到的,通常具备以下这些点中的几点,父母积累了较多的正确的人生经验,家教较好,个人智商能力较好,比较有勇气,社会实践较早。其实这样都属于幸运儿,而我想题主会有这样的困惑,显然不属于幸运儿。所以没有人能够一开始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转过几次行太普遍了。不知道自己不适合什么,不知道自己永远也无法做来什么,你就也无法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自己强烈热爱想做什么。总是成天去问这个问那个,到底什么是正确的路而无果,不如就自己去趟几条路,不要过多地考虑结果和收益,勇敢地多闯一闯。25岁还很年轻,年轻人没有老家伙的金钱,没有老家伙的经验,唯一能跟老家伙抗衡的就是时间,时间,就是让你用来多试错的,船小好调头啊。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我的建议是:
销量排行榜上卖得最好的那个,或者你能承受的价格里最贵的那个,随便挑一个,带回家。在使用过程中,它确实如广告宣传一样,有那些那些优点给你带来很多方便,但是也有好多你之前没有想到的缺点,给你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所以等你下次再买时,你就不会在大卖场里再犯晕了,你就知道了,要挑什么什么样的,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挑选了。请参照这个回答的第9点和第13点你曾经历过哪些思想上的巨大逆转?-AndreaY的回答
ps心态好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品格,只不过能让你少在哀伤上花些时间,并不能直接帮助你走出困境,还是得好好想办法。
by@陶以归1
■1.不要向空洞的未来做太多的努力。2.不要向定型的过去做太多的怀念。3.做好当下,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成为自己成长的砖头。至于30岁成什么样,不由自己完全控制。而每一次做好当下,都使得自己变得更好的概率更高
■多年以前我从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那里学到了一句话:「小孩靠教育,年轻人靠勤奋,中年人靠运气。」是的,教育其实是很多人的「贵人」,知识本身就是上帝,可以帮助很多人提高很多层次。
从某种层面上看,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勤奋,教育对他是非常平等的。现在你能够在网上看到耶鲁大学的心理学课程,并且这些内容还是翻译过来的。令人气愤的是,到现在还有糊涂的人问看书和教育有什么用。如果你真的接受了正儿八经的教育,就不会问这么无知的问题了。高考其实是教育这个上帝对你的一次救赎,把你往上拉几个阶层。
很多人认为犹太人智慧是因为他们的基因(血统),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如果严格地讨论血统,原始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同一个血统,都是中东闪米特人后裔。你如果坚持认为犹太人种族智商高,你得顺便相信阿拉伯人也智商高。因此,准确地说,犹太人这个概念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统概念。也就是说,信仰犹太教,并且母系跟原有的犹太人有血缘关系的,就是犹太人。
不过犹太人的成就,是和地理位置有着很大关系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犹太人里成就高的,往往名字中带有「斯坦」和「伯格」,基本上都是大德意志地区的犹太人,也就是现在的德国和奥地利那一带的犹太人,而其他支系的,普遍成就比较低,比如东欧的那些犹太人就没有很大的作为。对于这种现象,这些年有一个非常可信的解释:犹太人高成就,其实和德国最早开始搞义务教育是分不开的,他们吃了大德意志地区的教育红利。
解决内卷化陷阱的问题就是注入外界的资源。对一个人而言,教育是一个人的贵人,是解决一个人内卷化陷阱问题的最好的外界资源。
其次是多试错会带来运气。
中年人靠运气这件事不好理解,我最近慢慢有点体悟。首先,几乎所有有成就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一步,都是靠运气走出去的。对一个人而言,勤奋和智力学识都是基础,能不能实现跃迁,主要靠运气。但是有成就的人是不会跟你说的,因为说了也没用,毕竟运气没法复制,也没法学习。生在巴菲特他们家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巴菲特把这种现象称为「卵巢彩票」。
我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虽然说不上有巨大的影响力,但还是小有成绩的:当前我的微博接近一百万粉丝,微信公众号在文化类排行第二十二名。
有时候我自己觉得难以置信。在李子暘老师推我的微博之前,尽管我写了很久,也没多少人关注,阅读量基本为零。我的微博能够火爆起来,最初靠的是铅笔社的李子暘老师推了几次,有了一批关注的小伙伴,然后才慢慢成长起来,跳跃到一个正反馈循环里。
有的读者咨询我,怎样才能把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做起来?很简单,你先写起来,然后具备好运气的基础——被人推荐。
运气既然这么重要,具体怎么操作呢?其实没有特别的办法,你要多尝试不同的事情,才能获得更多的运气。如果你每天按时搬砖,其余时间玩抖音,你也很难获得运气。
以前一个很厉害的人说,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多尝试,多去面对不确定性。你只有买了彩票才会中奖,你只有去寻宝才有可能碰到宝。比如年轻的时候,不要怕苦,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多尝试,毕竟一线城市变化多、机会多。运气和变化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跟进化似的,进化始于自身的基因突变和环境的变化,所以不要太害怕变化,也不要太害怕不确定性。
如果你做的每件事确定性都很强,当你在学校的时候,你是个好学生,当你毕业以后你是个好员工。是的,你很少冒险,人生按部就班,那么结果你就会成为彻底的无神论者,因为拜佛不拜佛对你获得的结果没什么差别。
如果你做高冒险性质的事情,对运气的要求就要高很多。比如一个人以打鱼为生,需要出海,或者从事高危行业,每天睡着不知道能不能醒来,时刻充满了风险,这样他就慢慢对不确定性充满畏惧,很容易变得迷信。
某次出海拜了妈祖顺利归来,下一次没拜差点死在海里,很容易让人觉得有「超越个人的能力」,以后每次都去拜,哪次拜了还是碰上风浪,很容易让人反思是不是上次不够虔诚。
很多特别富裕的人喜欢看风水、算命什么的,因为他们经常从不确定性中受益,想持续维持这种状态,几乎无法避免掉进迷信这个坑里。
很多处于高段位的人也都不是特别明白自己怎么混到这一步的,而很多贫苦的人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控制感,所以这两个群体往往不可避免地迷信。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每一分钱是怎么来的,你想迷信也迷信不起来。
说这个不是想让大家去迷信,我只是想尝试解释下运气到底怎么运转的,并且正确看待运气这种事物。运气就是基于不确定性产生的,一般来说,你坐在家里什么也没干,好运很难会从天而降。
我们正常人在进化上有一些缺陷,比如本能地恐惧变化和不确定性,因为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随意溜达很容易被老虎吃掉,我们都是不爱乱溜达的人的后代。我们也总是很容易悲观、泄气,没法长时间保持乐观,这也好理解,因为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好奇心太强,看见毛茸茸的豹纹绳状物就想摸一下,那么这种人基本上就被淘汰了,剩下的人都本能地对不认识的东西充满疑惧。而且本能地对短期没效果的东西充满反感,没法在一个领域熬死竞争对手,也就没法在多条战线上同时进攻。所以,基于以上的缘故,绝大部分人容易掉入内卷化的陷阱而难以爬出来。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内卷化的陷阱之后,你才能先于别人爬出来。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更强谁是塔勒布?
塔勒布是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是个非常有思想的人。他的书和文章我已经看了十来年了,笔记我也记了很多页。不过,《黑天鹅》翻译得不够好,有些人看一会儿就崩溃。
所有读者在亚马逊的kindle对每本书的评分大家都是能够看到的,塔勒布的《黑天鹅》评分非常低。有人就问:是不是塔勒布被一些人严重高估了?——他的书在亚马逊低估,很大原因是翻译水平有问题造成的。
我认为塔勒布的作品非常有价值,认真地学习下他的作品,是能够让人受益的。我们把塔勒布的理论拿出来看看,是能看懂很多东西的:
一、毒物兴奋效应有种理论认为,人类吃蔬菜有利于身体健康仅仅是因为蔬菜可以给大家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是我们饮食营养的关键因素。蔬菜有利益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是:蔬菜是有毒的。
蔬菜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兔子吃它,都纷纷进化出来了一定的毒素,争取让兔子吃了闹肚子或者精神恍惚,以便下一次兔子见到这种植物就会绕着走。
蔬菜没想到的是,生命体都是要进化的。蔬菜那点毒素不但没吓到兔子,反而刺激了吃到植物的兔子机体的发展,兔子可能被毒了一下,但是适应了这种毒素,而且变得更加抗毒。
也就是说,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低剂量毒素有助于身体健康。
几乎所有的生命体都有种「过度补偿」的机制,锻炼的时候肌肉被拉伤,在家养几天,新长出来的肌肉会变得更加粗壮,这个过程反复多年,就能长出一身肌肉。
最近这几年有研究发现,突然哪天一整天不吃饭,饥饿感可以激活人体早已沉睡多年的应急机制,断食24小时细胞的自噬反应会提高200%,这种反应可以帮助细胞清除代谢的废物,从而起到修复细胞、延缓衰老的作用。这几年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Fasting)风靡全球,也是这个原因。
疫苗的本质是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其他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制剂。当疫苗进入人体后,人体以为遭到入侵,迅速组织抵抗,并且把入侵的微生物登记了,下次遭到入侵就可以迅速反击,这就是为什么接种了疫苗后有些人竟然跟感冒似的,其实就是免疫系统正在尽力攻击疫苗,这次攻击完,今后就不用再经历病痛了,以小痛苦避免大折腾。
社会和公司这些类生命体也有类似的机制,什么叫类生命体呢?非生命体,比如一个杯子,掉地上就摔碎了,如果杯子比较结实,没被摔碎,也不可能摔一次后变得更加结实,因为杯子内部没有那种复杂的机制让它逆势上升。
但是生命体不一样,婴儿就是在不断的摔倒过程中成长的,类生命体的公司也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小危机和大周期中成长的,国家也是在磕磕绊绊中从小国变成大国。哺乳动物、银行、跨国公司、科技、谣言、思想等,这些东西都有生命体特征,越压越厉害,会进化、变强。
有机体,或者说生命体,都有类似的能力,经历小的刺激和压力,使我们恢复过来后更加强大。非生命体则没这个能力,用塔勒布的话说这就是「反脆弱能力」。
为什么流行病来临的时候,不幸没挺过来的基本都是老人?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失去了「反脆弱性」,面对病毒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免疫系统很快崩溃,各种器官也纷纷罢工,很快就撑不下去了。
年轻人的免疫系统就跟一个现代国家的国防系统似的,面对病毒的入侵,迅速发布动员令,所有资源送到免疫系统,抗下病毒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后不但没变弱,反而变强了,最终持续几天之后,病毒被压制,人也就痊愈了。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你是从哪一刻开始,活的小心翼翼的
- 为啥邀请别人来家里做客会很紧张
- 怎样开始写英文论文
- 装修小白应该从哪开始学
- 从一开始的善意待人到如今的你的善良要带着锋芒,背后体现的是人性的黑暗吗
- 有哪些话你一开始不信,后来却深信不疑
- 北京作为首都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 平时不喜欢吃海鲜要咋开始吃海鲜好求推荐!!!
- 本人从2月10号开始节食减肥 体重是120 4月10号大概可以到90 之后咋复食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