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刷题能不能提高成绩( 六 )


这种方法,经过短暂训练,也就最多三节课,6小时的训练,就能熟练掌握,基本正确率保证85%以上。适用人群广,是我主要推荐的一种方法。
但它有个毛病,就是耗时比较长,基本上每道题都要耗费5分钟左右。
举个例子,这是去年全国一卷的题



该图上各种标记,就是圈点勾画法留下的痕迹。
如果要细分的话,圈点勾画法,一共有两大流派,分别是,语法分析派和意群分析派。
语法分析派,顾名思义,就是把句子,完全按照语法规则,比如主谓宾定状补来划分句子成分。
这种分法,能精准定位句子的关键信息。搞清楚句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限制条件。
该方法,在进行原文与选择题选项进行逐字对比时,有巨大功效。而且这种方法,理解容易,操作简便,是主要分析法。
比如第一题



A选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用语法拆就是:“广义上”,是状语,用来限制本句话的适用范围,“诸子之学”是主语,说明本句话的适用主体,“始于”、“贯穿”、“也是”是谓语,说明主体干了什么。其他笼统的都可分为宾语。
根据关键词“诸子之学”返回原文搜寻,可以定位到第一段。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奏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这句话,也用语法来拆:“诸子之学”同样是主语,“兴起于”是谓语,跟A选项中的谓语“始于”,属于同义替换,没有问题。状语,在原文和选项中,都是“广义上”,没有区别。后面的谓语,原文中的“不限于”、“绵延”“没有终结”,可以理解为选项中的“贯穿”,和补语“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的同义替换。
至此,可以分析出,A选项,与原文所表达内容一致,故为正确。
看清楚没?
看清楚没?
看清楚没?
虽然文章说的是“诸子之学”,但实际上考察的内容,跟“诸子之学”没有任何关系,高考考察的就是句子内容的逻辑关系。
因此,这种题,一般出题方向只有两个,一是,句子主体有问题,比如张冠李戴,二是逻辑关系错误,常见的有,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等。
一般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仔细对照原文,都比较容易能分析出来。
无中生有,就比较难了,需要考察学生的推断能力。这时候运用意群分析派更好一点。
意群分析派,因为中文的语法其实跟英文还是有所不同。所以水平更高的学生应该用该方法。
意群分析派的核心原则就是,将整个句子,拆分成不同的意群,根据句子当中的逻辑连词,来判断各个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比如3题中A选项



A选项: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根据意群来划分,本句话可以被切割为“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相互隔膜的”。
这句话也可以同义理解为,“校勘和编纂”与“阐发”之间,总存在着“隔膜”。根据关键词“校勘和编纂”返回原文定位。
发现原文中,包含这俩词的话就只有一段,““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古、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但这段话,压根就没提,这之间到底有什么,由此可以判断,A选项无中生有。

框架阅读法,跟圈点勾画法,使用的逻辑都完全不一样。
框架阅读法的基本原理就是:不关心文章具体说了什么内容,而关心,文章说的内容都属于什么范围,这些范围之间,又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比如第2题就必须用框架阅读法才能解决
A选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这里关键词汇是“对比”,论证的是“新子学”与诸子之学的差异。
那原文当中,就应该出现各种对比内容,比如“新子学”有什么特点,比如诸子之学又有什么特点,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最后总结论证出,“新子学”和诸子之学有什么差异。
但原文根本没这么说。
从行文框架来讲,原文第一段写了诸子之学的传承,第二段主要论述什么是“照着讲”和“接着讲”,第三段论述了“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各自作用,以及在新形势下,又有什么发展。最后一段讲了“照着讲”和“接着讲”是相互依存之间的关系。
根据行文框架,就可以判定,原文根本就没有对比过“新子学”和诸子之学,因此可以直接判定A选项错误。

从以上的做题过程当中,能看出什么?
从以上的做题过程当中,能看出什么?
从以上的做题过程当中,能看出什么?

解题的方法和套路,其实是可以通用的,因为这些方法,也不是定死了,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但这种灵活变化运用的基础,就是了解基本的知识点。
比如你现在看了一遍,也学会了圈点勾画法和框架阅读法,那是不是意味着,你就能运用呢?
不见得。
要会熟练运用这些方法的基础就是,起码能了解如何拆分句子,能总结文章段落大意。
拥有这些知识,才能保证方法用的好,用的妙。
所以经常有学生问我,到底是基础知识重要,还是解题方法套路重要?
我一般都回答,二者结合起来才重要。

下面谈谈高考语文当中,最核心,也最受争议的部分——60分的大作文。
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写作文和写文章,根本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像是火锅和火锅底料的差别。
写文章和写作文,确实有不少相同点,比如都讲究写作技巧,都要言之有物,都不能出现大量错别字等。
但二者的区别才是更关键的。
首先,二者的写作时间不同。
写文章,一般是没有固定写作时间的。就算是时效性要求最高的最热点文章,基本上两天内写完就行。至于其他的文章,那更是没谱,比如我这篇答案,勉强算是篇文章吧,写写停停,停停写写,都快写了一周了。
作文则不行。考场上规定死了,语文考试一共就俩半小时,刨除其他题占用的时间,最后留给作文的,就只剩下60分钟左右,要是写不完,那扣分是必然的。
其次,二者的写作动机不同。
写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说白了,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么讲道理,要么秀文笔。倘若二者能结合起来,那必定是佳作。
因此,一般情况下,写文章,都是要有灵感的,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有感而发。比如朱自清大师的《荷塘月色》,就是自己出去跑了一圈,然后才写成的。鲁迅大大师的《记念刘和珍君》,也是因为死了一个人,才写成的。
写作文,就不是了。灵感这东西,飘忽不定,你怎么能保证,在考场上那会儿,文曲星就会抓着你的手,写下盖世之作呢?更何况,写作文这事儿,有作文题目在那限定呢,哪怕你就是真写出媲美《岳阳楼记》的千古佳作,只要文不对题,一样是零分。
所以,考生之所以在考场上写作文,就是为了拿高分,否则鬼才会写这东西。
第三,二者的阅读对象不同。
文章的读者,一般都是比作者水平差的人。这道理,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要是作者水平还不如你呢,他写的东西,怎么能打动你呢?要么人家讲的道理,要么人家的文笔,必定有一样在读者之上。
作文的读者,就不是了。一般学生的高考作文,顶死了就几个读者——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按照惯例,为了防止老师对不同文风的偏好,影响最后的作文成绩,一般都是三个老师评同一篇作文,如果三人分数差距不太大,那就取三人平均分。如果差距大,交由阅卷组组长审定。)
能批高考作文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水平,反正我这水平是不够格的。一般情况下,一考生能写出什么好作文,比阅卷老师的水平还高?这种事情,几年才能出一回。所以,现实情况是,考生写出的作文,根本打动不了老师,相反,老师往往能看出作文中,到底有什么样的问题。
以上的三个区别点,直接导致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区别点:写作侧重不同。
写文章,还是那句话,一定要有可取之处。我国自古就讲究,文以载道。到现在能流传下的文章,大部分也都是以道理取胜。高中阶段所学的《过秦论》,固然文采华然,但本质上还因为他讲的有道理才入选。《师说》更不用问,单论文笔,它连一般的骈文都比不过,但同样入选。
写作文,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作文的读者是阅卷老师啊。能当阅卷老师的人,多大岁数,经历过多少,一个18岁左右的孩子,能想出什么大道理,居然连这等老油条都为之佩服?
所以就别做梦了,写作文的侧重点,就是向阅卷老师展现一下你的写作功底,你能写的比较逻辑严密,比较条理,比老师刚才看过的那篇好得多,就已经足以得高分了。
所以,高考作文,本质上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展现自己的写作技巧。
所以,我经常建议,我的学生,几个月内,就只训练一种文体,一种文风,以不变应万变。
至于我这种老手,可以根据任何题目,任何论据,任何要求,在十五分钟内,写下50+作文。
特别注意,别信什么现在高考作文反套路,简直令人笑掉大牙。前几年高考作文题,还是从寓言小故事中选立意,这还不好押题。
这几年高考作文的政治倾向越来越重,连题目都能猜个大概了,还反什么套路。有的考生,能直接先准备好一篇作文,到了考场上,改吧改吧,就套上去。这里面的好处大了去了。
看明白了么?
看明白了么?
看明白了么?
其实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是教怎么写文章的,不是教怎么写作文的,而且吧,教的不咋地。因为他们很可能自己就写的不咋地。
不信你可以试试,你让你语文老师也写一篇作文出来,你看看能得多少分。这可是真功夫,骗不了人。

我想,此刻,你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写作文的技巧到底是什么。
可惜,不好意思,我不能在这公开写出来。
因为这是我吃饭的本事。我同行之中,上的有多少?我费了很大劲,才总结出这套手法,他们拿去教学,会给我一分钱指导费么,那我靠什么养活自己?
辅导班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有独门秘诀的老师,都会叮嘱被教学生,不要它泄露出去,这是行规。
所以,能公开写的干货,一般都很少。
因此,你也能反推出来,别看现在各种辅导资料满天飞,真的值高价的,并没多少。
像我今天把圈点勾画法和框架阅读法,就经过很多人检验,非常有效。今儿贡献出来,纯属为了证明我自己的实力,好让你觉得我不是在瞎吹牛。
上还有我一篇去年分析毕志飞公开信的文章,也能证明我的实力。倘若你还不信,可以移步去看看。
那篇文章里,写了不少写作文和做阅读理解的干货,就看你能不能悟出来了。
如何看待电影《逐梦演艺圈》导演毕志飞在5月30日致国家电影局的一封信?


倘若你真想知道,到底阅读写作有什么技巧,付费问我吧,毕竟我是靠这吃饭的。
但如果咨询其他的,比如有什么学习方法,或者该怎样训练孩子学习能力,总之一切关于教育的问题,都可以到我公众号,免费咨询。因为我刚在公众号里开了一个问答栏目。
我的公众号名称是:陈思录
公众号的注册名是:ChenSiLu00
在那能找到我。
或者私信我也行。
欢迎大家抽空去看看我的另一个关于好学生的4K赞的答案,也许会让你对学习这件事情,有点不同的理解。
一件事,当时没有明白,多年以后突然明白而且细思极恐,是种怎样的体验?还有我关于应试教育的一些看法。也许能让你改变你应试教育的看法。
怎样正确地看待中国应试教育?

■必然是可以的。。想当初有个广东的姑娘看了我的语文学习方法之后从100左右变成高考133,我自己都没考那么高。。方法摘录如下:(我的网名里有猫所以自称猫猫)在猫猫看来,语文并不属于高考中能够拉开多少差距的分数。因为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但是每一科分数能越高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就要给这种不确定性留出空间,尽力保证可以掌控的部分的分数。猫猫在高中的时候,高一高二语文一直属于波动状态。最好的时候就125分,差了就100分出头。每一次考完都稀里糊涂的,语文的分数一度在我看来就是人品的事情。因为根本不知道啥时候会高,啥时候会低。高了就觉得运气好,低了就只能认倒霉。不过到了高三,每次考试都还是很有把握的,一定能在120以上,甚至好几次在130以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最关键的就在于作文之前的那些题目的掌控。作文是一个很不可控的因素。现在很多孩纸在提问的时候喜欢问,作文上不了50怎么办,作文总是在某个分数怎么办。其实我都想说,现在作文的分数和你最后高考作文的分数,可能差距挺大的。毕竟阅卷的是有主观色彩的老师,有各种各样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怎么可能和你平时分数一样。所以作文,平时尽量提高吧,但是如果一直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并不是一件坏事。而其他题,也就是基础选择题,文言文,默写,诗歌鉴赏,科技文阅读(全是选择题或者有一道问答题),散文/小说阅读(选择+答题,或者全是答题)。这些题目是要尽量得到更多的分数的。猫猫记得特别清楚,一次语文考试,我得了125分。作文只有45,扣了15,但是前面那些题一共就扣了10分,阅读部分更是只扣了几分。这样让我比作文50+的人高出不少。1.基础部分:(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文学常识,默写部分,有的地方还有排序题等其他类型的题目)这一部分又是除作文以外那一部分中必须拿下的分数。因为这是唯一可以肯定的一些题目。如果这些不能确保,又怎么去确保阅读、诗歌鉴赏这些有主观性的分数呢?无论是平时学习还是高考复习,开始的时候便是这些基础。很多孩纸觉得这些又多又繁琐的,平时也懒的看,每次考试就碰运气。撞到会的就做的好,不会的就得不到分了。猫猫有一段时间也是这样,不过后来觉得这些是必须拿下的,不能有丝毫侥幸,便也开始花功夫了。老师布置的抄词,背诵,默写的任务一定要认真完成。后面两个不真的做也得抄抄,必须留个印象,至少过个脑子。具体方法:老师都会给出常考的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的内容。这些都不是发给你,让你想的起来看看,想不起来就扔一边的东西。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基础并没法做到全对,就要定时定量来看这些东西。尤其是这几种题型的问题。而且越早弄会,越早养成习惯最好。尽量利用琐碎的时间,把这些基础的东西都整理好,时常看看,读一读,平常说话时也要注意这些词的发音(虽然很麻烦,不过为了高考,大家就忍忍吧)字音字形的记忆,也可以用一些自己的小方法。或是从意思或是从读音联想到别的东西来确定自己的记忆。就比如一筹莫展,既然有展,肯定是展开筹码这种东西而不是愁苦的愁。(这种幼稚的小例子只是我的低级想法啦~)像成语、病句这些题目,都会是让你判断正误的题型。所以不需要你的记忆百分之百准确。但是病句的类型,成语用错的各种情况要弄明白。每次做题的时候,要把每一个选项里的错误都找出来,并且要弄清楚它们的类型。做病句题,有些特别熟悉的错误例子,比如语义重复,差不多大概一起用。像这种情况,形成条件反射了就不会出错了。而其他在你觉得乍一看没有什么问题的句子,就需要开始分析一下句子的成分了。其实分析句子成分并不难,每次老师讲到的时候注意听一下,自己做题的时候去试一下,病句的成分分析就完全不用担心了。尤其是成语题,做完后要把选项里每个成语都积累下来。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考的成语也就那么些,会出现重复。有的成语可以靠字面意思来联想,而有的正好与表面意思相反,需要大家认真甄别一下了。排序题就是发挥你中文语感的时候了,而且要看你对上下文句子意思的掌握,找到能放在中间的意思。要搞清楚每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排出正确的顺序。这种题平时也没有什么好积累的。如果这种题型没有问题就算了,如果有,就要在每次见到的时候认真分析语段还有给出的各句子。默写没有什么别的好说的,越早背会背熟是最好的。猫猫表示因为担心默写会出错,对自己背书没有信心,导致每次考试前,语文的复习就是背这些课文了,特别费时间,而且考完觉得特别不值得。所以功夫最好都花在平时吧。文学常识也不难,不会有我们想的会出多么生僻的点。而是经常会在非常细小的地方出题,例如作者的国籍啊,作品名称啊,朝代,或者作品的类型等等。所以大家一定要非常仔细的去看每个选项再做选择。这一部分除了保证正确率也要锻炼速度,在考试时不能用太多时间。平常和考试前每天可做与高考题型相同的题。例如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文学常识等等题型各一题。在自己没有把握的那一类型题上,要下功夫练,对症下药练习。推荐练习:专题练小题的:龙门专题,试题调研,天利38套(有那种随身做的小册子)2.文言文部分很多孩子吐槽过历史题里面的材料看不懂,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你语文就木有学好呢。所以说,文言文是很重要的。多了解一点对你肯定是有益无害的,毕竟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前面也说过了,老师讲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听课,这是最基本的。然后就我上面所说的,做好笔记是必须的,这样等于又复习了一遍,脑子里印象又多了一遍。如果是高一高二的孩纸,姐姐觉得,可以在假期或者平时有空的时候多读读文言文的东西。《古文观止》就是很好的书,或者读点有意思的《世说新语》。没必要读所有的,就读读那种选编,一定要有注释有翻译的那种。不为别的,能积累一些是一些,文言文的语感和英语一样,也是可以练出来的。很多词句,见多了就熟悉了,再见到自然而然就知道意思了。具体方法:文言文也是一种语言,听说读写这四个学语言的通法自然不可缺少。听的话自然不可能像英语那样听,但是可以在老师讲到文言文部分的时候好好听。说就和读一起了,平时要求背诵的文言文,以及没有背诵要求但是你接触到的,最好都大声读出来。读就是为了让你的脑子过一遍文章,对于古人说话的习惯掌握得多一些。相信在一段时间之后,在做到断句题的时候或者虚词、句式等题的时候,你能自然而然地写出来符合古人标准的答案。另外在自己闲来无事的时候,也可以试试古人的说法方式,虽然可能有点做作,但是也算是培养兴趣,锻炼语感的一种方法。写,让你写出文言那样的文章自然是不可能的。既然这样,就用你的“烂笔头”做做题,抄抄文言文,抄抄翻译。这些总是可以做到的吧。在背书背不下来的时候,多抄几遍也是可以提高记忆效率的做法。文言文还可以好好整理笔记,就是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的一篇文言文里面的知识,你给分类记好。分文言常识,通假字,常用的虚词,各种句式(比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课文下面老师讲过的比较重要的实词解释也要整理。学完一篇就整理一篇,减轻最后复习的负担。这些都是功夫用在平时的表现,而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马上就要高考了,应该怎么办去抓紧提高分数呢?想要提高的方法也是要多练。只有熟悉每种题型才可能找到突破口。前面说的希望大家学会分析。做题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分析这个环节。不管你是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等哪种题出错了,都要好好分析清楚为什么。是因为确实不知道这个意思,还是因为其他的选项蒙蔽了你,还是因为自己记忆出了偏差,或者没办法从上下文中推出这词的意思?我相信每个人这些都还是能分析出来的。很多孩纸喜欢在看到文章的时候就先去看题,这点,我建议在你已经有了一定鉴别能力的时候再这么做。毕竟说实话,如果你对一些基本性知识掌握的不好的话,看到选项只能误解你,一旦这些错误答案先入为主的话,无论怎么读文章你都会觉得是这个选项。我有的时候钻到错误答案里面出不来。。也就是一开始认定了就觉得自己是对的懒得改了。。做题要仔细,更要全面,选出最适合的答案才是要求。大概截到这里。。因为完整版估计有快万字了吧,全放过来负担略大。。感兴趣的孩纸可以戳这个地址去看看,希望大家能有个好的成绩~【正式开贴】猫姐的文科方法(2013年版)P.S.这些方法已经出版了,所以未经本人允许,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