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八 )
4.思路四:从你的“共鸣点”入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四.总结
——————我才是正文——————
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早些年在腾讯cdc博客曾流传过这样一张图(原作者:hsiang),用于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低效的知识管理现象。
上面图中描述的现象是不是很熟悉,其中很多流程循环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每天热衷于各类知识的收集,比如在上看到好的回答就想点收藏,但收藏之后又不会多看一眼,潜意识里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在知识的消化上,又偏偏是收集成瘾,最终导致采集的知识总量越来越大,逐渐产生一种时间不够用的错觉,最终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自我,整日忙忙碌碌、碌碌无为。
而这也是低效知识管理模式的典型,不但会影响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长远看还会打击人的自信心,徒增焦虑感,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思维上纠正我们在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1.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不仅在信息数量多得可怕,而且其更新速度也是快得吓人。
如果一个人还按照传统的观念去收集知识,企图在数量上建立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那几乎是天方夜谭的事,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做到这一点。
诚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其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而所谓的面面俱到、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也绝非个人力量就能完成的,这应当是整个人类的目的。
倘若还是“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建立知识体系,那你能消化吸收的知识在采集总量中只占极小比例,最终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做了许多无用功。
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的,就是这种“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2.纠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的时候我们看书学习不仔细,自以为已经弄懂的知识,一到真实运用时就傻眼了,很多知识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学的时候囫囵吞枣,用的时候一脸懵逼。
这里面其实暗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那就是“我懂了”与“我会用”其实是两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高估自己实际运用的能力,做什么事都喜欢求大求全,自以为积累的各门类的知识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殊不知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往往看似高大全,实则都是“纸老虎”,经不起实战的考验。
因此,我们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最忌讳无目的、无方向、无重点的学习,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目的,调整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思考的方向,纠正常见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写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疑问,这也不行,那也不对,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嘿,我们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理念是——
应当以自己的应用场景去架构自己的知识世界。所谓的“应用场景”,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我们掌握知识也好,建立体系也罢,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学以致用,你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工作建立一套高实用性的知识体系,让你可以随时能从中提取信息,并且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以答主个人为例,我学的专业是文学,所以我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就会格外留意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看别人如何遣词造句,学习他们写文章时的思维与逻辑,读书时也会习惯性地留心各种文学间的相似与差异,这些内容也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我之后的写作和学习,而我也会及时地把这些经验整理到自己的文史类知识体系中。
二.谈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纠正完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说完建立知识体系的核心理念,接下来我将在第二部分谈一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这套方法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大家可以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进行实践。
这套方法大体分为五个步骤,其具体内容如下:
1.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简而言之,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你务必要明确自己体系的主题和目标,提醒自己“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我又为什么要建立它?”
只有搞清楚自己知识体系的方向,找到自己最愿意学习的部分,并且能让自己更加专业的知识,你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坚持。
比如,你是一名学法律的学生,你需要的“知识体系”就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用途就是利用这个“体系”提供法律服务的必要知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假如你在读书或者学习期间看到一些刑事案件,后面链接到古代刑法的演变是合理的,如果再扯到《金瓶梅》乃至古代色情文化就没必要了,因为《金瓶梅》中虽然含有一些古代刑法,但是相对于你的“体系”而言则是无效信息。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可以帮助你迅速理清脉络,剔除无效信息,不必再在无关的内容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2.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内容后,接下来就是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不但要学会理清脉络,更要学会筛选知识。
常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有:
①书本:
针对某一领域,进行快速阅读和主题阅读,可以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形成最基础的知识框架,另外每本书一般都会有参考资料,这些也是很好的知识来源,只要你细心,完全可以按图索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建立“体系”的内容。
②课堂:
这里的课堂既包括现实中的上课,也包括网络视频课程,像网易云课堂、中国MOOC等网站都是你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③网络:
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只有你好好利用网络,其实能找到适合你“知识体系”的内容,这是你主动学习的一大“法宝”。
④随时留心生活的点滴:
永远不要把知识累积全部放到主动学习上,有的时候生活当中的一本随手翻翻的书、一页无意中浏览到的网页、一次好友亲人之间的聊天,如果你足够敏感,都可以成为你知识体系中重要知识的来源。
3.知识的整理与分类这一点是一般“知识体系”建立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起来最难的部分。
有了前面所说的主题和途径,你就可以按照逻辑和层次,分出尽量详细的项目类别了,这期间你既可以用手写笔记的形式整理,也可以利用网络管理资源,像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为知笔记、evernote等笔记类软件进行整合,专门建立一些“笔记本”,用你的“知识项目”来命名,然后把你的知识点(文字、图片、其他媒体)按照名称,作为笔记归纳进你的知识体系之中。
当然,整合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你会发现最初列举的项目一定是不完整的,没关系,只要你继续往知识体系里填充,并且及时整理即可。(可以参考的相关回答: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
4.知识的输出与运用我曾在另一篇学习类回答花了很多很大的篇幅介绍过“费曼技巧”,而这个技巧放到这里依旧合适,其实读书也好、学习也罢,只有读进去能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吸收了,因为你表达的过程,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
当你输入了大量的知识后,在认真地整理成体系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输出,你可以选择在网上输出,比如开一个博客或公众号,或者在上写回答写专栏,在豆瓣上写相关的文章……
这时,对于体系里的知识,你不仅懂了,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将知识的运用做到游刃有余,并且用各种方式输出或分享给其他需要的人,这种成就感很难被替代的。
5.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一个好的“知识体系”的形成,绝对缺少不了及时有效的更新,你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使之更加完整可靠。
更新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你要学会及时把握与你的“知识体系”相关的学术动态,看相关的学术期刊,关注相关的学术论文,就答主个人而言,知网、万方、维普、读秀是我经常看的中文数据库,尤其是相关领域的权威刊物,里面的文章都可以成为你扩充更新知识体系的有效来源。
三.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谈完构建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答主想在第三部分着重写一写“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建立。
之所以把它放到第三部分,一则是因为对于建立“知识体系”而言思维的转变是最关键的,二则是因为我的这些经验带有过多的个人读书学习的烙印,不可能像第二部分那样具有普遍适用性。
而且文史类的东西偏灵活、重积累,没有什么公认一致的标准答案,如果贸然把它拎出来当作回答写在这里,可能就显得主观性太强了,熟悉我的小伙伴应该都了解,我在写文学类或者学习类干货文章的时候,特别注重全文的系统性,里面的每一小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家在用的时候不一定非要以我写的顺序来,只要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即可。
上一部分我曾提到过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它的主题和用途,对于文史类的内容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相比于其他科目,文学的体系其实更为灵活,文学史读多了会有一种很直观的感觉,你会发现所有文学形式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以及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的出现,你总能往上找到源头,并由这个源点梳理出一条无比清晰的线,再由这条线添枝散叶,即自成一套体系。
所以我们也没必要拘泥于某一种方式死死不放,我接下来会用一定的篇幅介绍几种构建文史类“体系”的思路,也算是对前两个部分的补充,私货比较多,只愿能对爱读书的你有所启发。
思路一:从传统文学史入手,搭构框架,形成体系这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建立“文史类体系”的思路,也是传统中文系及相关文科专业最常用的办法。
就像我在上面所说的那样,所有文学形式及大家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建立起框架,我们只要依据这个框架不断填充,读文学史中重点阐述的作品,或者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很快就能把最直观的体系建立起来。
这个思路暗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那就是以时间线为经纬,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出发搭构框架,在这里我推荐一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年表》,基本涵盖了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文学作品,打开就像奏章一样,脉络十分清晰。
另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推荐书目,限于篇幅我在这就不刻意展开写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阅下相关资料(可以参考的相关回答:想要入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作为业余爱好,有哪些推荐的书籍?-)
思路二: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如果你觉得上面的那种方法太麻烦,那完全可以从兴趣入手,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
举个例子,假如你喜欢的张佳玮,通过他的回答你可以发现他格外喜欢王小波,而你再看王小波的作品的时候发现王小波又反复提过卡尔维诺和奥威尔,于是再挑这两个作者的优秀作品继续读下去……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甚至可以在很多专业书中的参考资料中找到作者曾经的读书轨迹,如此按图索骥,从而不断扩充你的知识面。
但是,我们在践行这种思路的时候还需格外注意,千万不要无目的、无方向地阅读,要主动地总结不同作家之间的相似性,并且及时补充到前文所说的“知识体系”中。
思路三:从你喜欢的类别入手,循序渐进,逐渐深入每个人喜欢看的书不一样,有的时候我们会对某一种文学类型情有独钟,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每一大类都可分为若干小类,喜欢那一类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以网络小说为例,倘若你现在喜欢看玄幻升级文,不妨从小白文转到文艺文的路线走,开始看看像《尘缘》《历史的尘埃》《亵渎》《天行健》《悟空传》《英雄志》这类在网文界相对比较文艺的经典作品再按照这条路看看金庸、古龙以及之前更早的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如果你有心,甚至可以一直把阅读视野延伸到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系列中,像《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你甚至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一路追溯到先秦诸子的作品,比如《庄子》中的诸多神话寓言。
而这个循序渐进向上深入的过程,其实也是你的“阅读品味”逐渐提升的过程,你完全可以以此为线索把它们添加到你的“知识体系”中。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
- 北京人怎样反驳「北京考生高考只要考4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的谣言
- 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在国外知名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