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四 )




这是《电力电子技术》的目录:













我们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目录第一章里面提到的“大功率二极管”、“大功率晶体管”与我们在那两门基础课中学到的“二极管”和“晶体管”有什么联系或者不同呢?直觉告诉你,它们之间一定有联系对不对!?如果没有联系的话,名字怎么会这么像呢?但是肯定不会完全相同,要不然就可以省去“大功率”三个字了。


看完目录再看一下第一章的小结:





嗯,看起来这些器件被分成了好几类,具体有哪些类别,我现在不需要记住它,只要有个印象就行了。老师讲到分类这里我要认真听下。


我们接着看目录后面的内容。第三章的标题是“交流-直流变换”,第四章是“直流-直流变换”,第五章是“直流-交流变换”,第六章是“交流-交流变换”。看出来了吗?就像是两个变量A和B之间的排列组合一样。我们知道,一本教科书通常会在前几章写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作为铺垫(比如介绍大功率元件);中间的几个章节通常是考试的重点,是该学科的主要理论基础;最后几章一般是行业内新发展新技术应用之类的。


看完目录,我们知道占据了整本书巨大篇幅的重点就是中间的四个章节,学习时候重点要放在这里,而且从标题来看,这四种变换方式肯定是有联系的。具体有哪些联系,我们学到那个部分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


这些很重要、彼此有联系的知识,就是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


2.\t搭建组块


要熟练地掌握理工科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

1.\t进行组块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2.\t组块活动的第二步时理解。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
3.\t组块的第三步,是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联系可以增加神经元网络的带宽,这样连接到组块的神经线路不仅稳固,而且它会成为多条痕迹路径上的一站。
听起来有点抽象,我来用具体的知识点解释一下:


敲黑板!!!下面的内容非常重要!!!


我要建立组块的知识点选自第三章“交流-直流”变换。我们先学了一个知识点,叫做“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它长这样:




过了两天,我们又学了一个知识点,叫做“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它长这样:





又过了两天,我们学了第三个知识点,叫做“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它长这样:




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是由3个“单项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共阴极并联而成的;而“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是由一组共阴极与一组共阳极——2个“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串联而成的。


这就打包了3个相关的知识点。


为了使我们自己记住这个了不起的发现,快把它画成一个小型的思维导图吧:





注意哦,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尽量用“词”而不是“句子”,所以上面对名称进行了简化。

这时候我们只需要记忆最基础的单相半波整流电路的图形,再记住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一下子记住3个电路图了。


但只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记住不同触发角时的波形形状,还要知道直流平均电压之类的物理量的计算公式,要把其他的知识点也加进去,让这个微型网络看起来更丰富:


比如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电阻负载有一种加续流二极管的特殊情形,还要掌握晶闸管和续流二极管上电流的平均值;对于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要知道触发角大于和小于30°两种不同情形下直流平均电压;而对于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需要记住触发角大于和小于60°两种不同情形下的直流平均电压……


让我们把这些内容也加入思维导图里:





对比可以发现,三相半波电路与三相桥式电路在触发角α较小时的公式形式是一致的,只是数值不一致,对比记忆又可得:





为了保证我们对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稳固,我们要搞清楚这些公式都是怎么来的,这时候要回到教科书,看大片的文字——那些是我们最不喜欢的原理,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公式。


以三相半波电路的直流平均电压Ud为例。看的过程中问问自己,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教科书上给了推导:






我们先看第一个公式。


为什么要计算直流端的负载电流与负载电压?因为“交流-直流”整流电路的目的就是把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电压和电流是描述电的基本物理量,是衡量这个电路转换效果直观标准。


公式里的每个数值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我们可以具体看一下:先说公式本身,因为输出端是直流,所以计算的是“平均值”;如果输出端是交流的话,计算的就是有效值了。积分的意义是计算一个周期内的累计值,再除以周期长度,算出来的就是平均值了。看看这些数值都是什么含义呢:


为什么前面的因子是1/(2π/3)?因为一个周期(2π)内总共有3相电压。


为什么积分下限从π/6开始?为什么积分上限从5π/6开始?这要从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波形图开始说起:




图中数字1,2,3是A,B,C三相电压波形,任意两相相交的点我们称之为自然换相点,我在图中用红色的圈标记出来了。在0至180°的范围内,可以看出第一个点的横坐标是30°,第二个点的横坐标是150°。这时在刚刚到达自然换相点时施加触发脉冲的情况。如果在这之后,在30°之内,触发角有多大,相位就往后偏移多少,所以就有了上面那个积分公式。


α大于30°时,波形发生了很大改变——直流不再连续了。当一相电压小于0时,晶闸管关断了,直到下一次触发脉冲到来的时候才能导通,这时候输出直流电压、电流都是0。对应的公式的积分上下限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关于“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完整组块,用关键词与图形相结合的方式覆盖了该部分所有的重要知识点。下次你只需要看一眼思维导图,就能够快速从大脑中回想起这些知识。


请注意,“自己搭建组块”最重要的是“自己搭建”。如果我直接丢给你上面的那张思维导图,你一定不会联想到那些公式的含义是什么,死记硬背之后没多久就会忘记它。而且万一考试的内容的是“绘制触发角为15°时的输出电压波形”呢?如果你理解了它,一定不难画出来。


我刚刚演示的就是一次完整的搭建组块的过程。所有的组块互相交织,排成一张网络,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说,《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的知识体系:







试试看,把康奈尔笔记的内容(课堂知识)和教科书里的知识整合到同一张思维导图里吧~


3.及时复习

间隔性重复有助于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一定要回想学过的知识,这非常重要!在课堂上讲过没有及时消化的内容,通过自学理解后也要及时回想。洗澡的时候、晚上躺在床上入睡前,努力回想当天学过的知识。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你越努力回想学习材料,它在记忆中植入得就越深入。别扔太久之后才去练习回想,那样你每次都得从头开始巩固概念。特别是对初次学到、还颇有挑战性的知识。学习任何新技能或者新学科的时候,你都需要在不同背景环境中进行大量的练习。


对于康奈尔笔记,应当尽可能频繁地复习笔记。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复习笔记的好习惯,而非考前抱佛脚。这将极大地提高你的记忆与理解。


每学完一个章节,回顾一下自己做过的思维导图。试试看,如果打开一张新的思维导图,凭记忆开始绘制。完成之后对比之前你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的思维导图和新的图有什么差别,哪些知识点遗漏了、哪些知识点记混淆了。用这套方法,我在3年没有看过专业课、全靠大学时候扎实的记忆的情况下过了注电基础考试。想要知道怎么样记忆可以更牢固,可以来我的公众号【小猫倩倩】做客~我会把自己学生时代的“记忆秘籍”都分享给你。
营销平台



三、\t总结

这篇文章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操作写得比较详细,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吧:


如果把每一个知识点比作一个沙砾,没有体系的知识就是一盘散沙,有体系的知识却可以聚沙成塔。


“知识体系”分为两种类型——“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和“以应用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前者本身就是一个体系,而后者本身就是一些碎片,本文的适用边界是第一种知识体系。


本文提供了一种笔记工具——康纳尔笔记法,还有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二者配合使用,共同帮助我们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


知识体系是由组块整合而成的,要想建立知识体系,首先要学会确定要“整合”哪些内容,然后搭建组块。知识点构成组块,组块构成知识体系。讲了一个超级超级详细的例子,手把手教会你从零开始完成整个知识网络。


里面的几个图画起来都很麻烦,又从早到晚写了整整一天……喵……

看猫这么辛苦,给小猫点个赞吧~
关于作者:985工科毕业,第一份工作在国家电网,后来辞职靠写字为生的女孩。我在上有超过600k赞同和超过1000k收藏。除了这篇文章,我还有15篇万赞值得一看哦~
如果你想看我写的学习和理财类干货,可以微信公众号【小猫倩倩】关注一下我呀~
营销平台如果想围观朋友圈,可以加我微信yqq_lc5

推荐我的一篇10万收藏的回答,让你比同龄人成长更快:
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推荐一篇我的4万赞书单,让你通过看书就可以达到5000块培训的效果:
有哪些年轻人需要看的优秀书籍
推荐我从高中到大学阶段一直在用的学习方法,教你如何学语文,以及我是如何从理科学渣到考上包邮省985的:
你有什么高效的学习方法?
推荐一篇我被日报收录、多个大号转载的文章,手把手教你如何从0开始学理财:
理财小白如何从0开始学理财?

■三种主动学习方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搭建知识体系可以促进我们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又能帮我们更高效地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主动学习就是有输出的学习。输出的形式包括很多,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写作、演讲、教会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