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五 )


但对搭建知识体系来说,最有效的三项输出是:对A1/A2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体验和反思,对前因后果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写作,对适用边界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教会别人。
体验反思对于知识体系A1/A2,最有效的主动学习是体验反思。A1即自己过去的经历,A2即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加以反思,规划出新的行动和目标。
有时候实战经验丰富的人并不能代表什么,比如有五个孩子的母亲,不代表更懂教育。如果她只是用同一种方法教育五个孩子,那不过是反复重复而已。
只有运用自己教育五个孩子的经验,根据自身不同的性格,因材施教,明白适用边界,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所以,比经验更重要的是范世琦。
写作写作是非常高效的主动学习,尤其有助于强化对知识体系中前因后果的梳理。
写作就是把知识点通过前因后果写出来,是一环套一环的过程,既需要观点,还需要举例论证,最后还要有结论。
前因后果的不断延伸,极大的提升我们梳理知识的能力。
教会别人学习者的最高境界是学习促进者,教别人的过程,也是自己对知识的二次梳理,更是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你必须得提前对自己讲解的知识提出质疑,需要换位思考,站在被教人的立场提问题。自己在准备的过程中,会讲知识点做的更全面,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实践,不管什么形式,只要适合自己的,有助于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就是好的形式。


■认知升级的典型要素就是对自我的批判!从「我知道自己是对的」升级为「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这是两种思维方式。
「我知道自己是对的」,是大多数人的下意识反应,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主观意识层面认定自己是对的,源于自我无条件的信任自己。
「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典型表现。在主观意识作出判断后,先不急着下定论,而是对结论进行怀疑,我一定就是对的吗,我是如何确定自己是对的。在判断的过程中,我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我的信息来源是否准确,还有没有遗漏。
前者是「快思考」,后者是「慢思考」。快思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生存而演化出来的一种能力,表现为看见风吹草动就要跑,可能里面藏着老虎,在古时候,那些不跑的都被野兽吃掉了。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会下意识的反驳。
被人冒犯了,会立刻愤怒,进入战斗状态。就好像智人在部落时代,别的部落的智人进入你的领地,对你造成了威胁。
快思考在人类没有解决基本的安全问题的时候非常有用。但在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安全问题也已基本解决,大街上、办公室也不可能会出现野兽。所以这种快思考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就会力不从心,无法适应。
慢思考在现代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中则更为有用,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立刻根据直觉做决定。直觉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当我逐渐让自己不要依靠直觉来判断的时候,我发现许都事情没有表面上这样简单,而且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把解决方法当作是问题本身。这句话的意思,一旦遇上问题,不要立刻去寻找解决方法。而是先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表面上的问题,是否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假如一个创业公司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需要抓紧时间研发完成,但你发现你的员工开始准时下班的时候,不再努力工作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问题是出在员工身上,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员工会准时下班,而不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公司加班创造更大的价值。有可能是员工家里有事,也有可能是员工并没有理解清楚公司为什么要赶时间。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跳出思维局限性理解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大脑进化跟不上技术爆炸导致的思维局限性。
众多事实表明,环境变化太快,而自然选择(大脑的进化)却没有及时跟上脚步。
现代人类的大脑在20万年前进化成功。
然而,我们的脑容量在20万年前开始就不再增长。那么,为什么人类的大脑没有变得更大呢?这可能是因为脑容量的增加会增加新生儿出生时的危险。另外,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耗能大户,它要消耗身体近20%的能量,如果再增加脑容量,人类可能无法负担大脑的能量需求。
科幻小说《三体》中提到「技术爆炸」。人类在三百年前进入工业革命,在几十年前进入信息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近几年则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在20万年这个尺度上,无论是几百年还是几十年,如果按照比例算,连一瞬间都谈不上,所以才有技术爆炸这个说法。
前面提到「快思考」是一种进化导致的思维局限性。
认知科学家梅西耶和斯珀伯写道:「理性是人类进化而来的一种适应性特征,是为了帮助个人能够适应高度社会化的群体生活。」
人类进化出理性并不是为了解决抽象、逻辑问题,也不是为了帮助我们从杂乱的数据中获取结论,而是解决在群体协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王国维理解的做学问,其实也是如何建立知识体系的三个步骤、三重境界。

建立知识体系就像盖楼,它是一座大厦。
首先你得有充足的建筑材料——各式各样的知识点。
然后你得将这些散乱而丰富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有序的结构——隐性知识,它就像大厦背后一般人看不到的施工图纸,以及使用说明书。
而在收集知识点、缔造结构以前,你还得打好大厦的地基——元知识。
我们就用这样一个金字塔模型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厦。

这个图是建立知识体系的全部要点。



第一境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资讯,而是为了增进理解。
资讯太多有时和资讯太少一样,对理解力而言都是一种障碍。所以在学习之前,你就要对自己、对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知,而不是一头扎进书里埋头就啃起来。



《魏略》载:
“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不要一上来就追求记住所有知识,而是要独上高楼、观其大略,这便是学习的第一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学习以前,你首先要做之事不是认知你要学习的知识,而是要认知你自己。

你必先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兴趣所在、你的长处为何、你有什么问题与不足、你需要提升何种技能、你学习的意图是什么。
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才会事半功倍。因为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领你。对解答的渴求是学习的根本动力。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读书不加以选择,没有目标和规划,随兴之所致东看一本西看一本,不管逮到一本什么书就开始读,并且最可怕的是——还读得极其认真,还做详细的思维导图,花时间慢慢啃,就差把整本书背下来了。

这哪叫读书啊?这叫给书当奴隶,给书的作者搬砖。你不是在学习知识,你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你说他吧,他还觉得很委屈——搬砖也是很累很辛苦啊,但是连一层楼都盖不起来。
在搭建知识体系这件事上,你要做的是建筑师,而不是搬砖工。

其次,要了解你学习的对象。
你要学习什么、这一学科有什么特性、它又与什么学科关联在一起、它包含哪些部分,要对学习对象有一个整体认识。
这才有助制定你的学习策略,并不断基于现实检视你的学习成果和进度。
即便是消遣阅读也不例外。
大学时我对西方文学兴趣浓重,计划读一些欧美经典小说。但当时我对西方文学不了解,也不知道该从图书馆借什么书。

那么,我先借了两本西方文学史来,了解整个西方文学的渊流和走向,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涌现了哪些经典作家和代表作,及每位作家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倾向(这些都会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这是一本20世纪的西方文学史)

对照着西方文学史,我就知道该借什么小说不该借什么小说,哪些流派和作者需要速读,哪些需要慢读。这样两年下来,不仅对每位作家及其作品认知更深刻,对西方文学的整体脉络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对于阅读欧美小说这一课题来说,西方文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一个元知识。

在学习以前,当你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认知过程进行认知,那么这就是你的元知识。它是关乎知识的知识、思考的思考、学习的学习。
如果你能在学习以前,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掌握自己的元知识,那么在学习一开始,你就站在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为学习打好根基。



知识的主要来源有三:书籍、网络、导师。
书籍是人类最经典的知识存储载体,尤其是经历史检验而流传下来的书,记录着人类宝贵的思想火种、智慧密码。
读书的好处在于,写一本书通常需要经过系统的思考和组织,书中知识会比较成体系、成逻辑。但书的短板在于,通过写作、编辑、出版、上架销售这个漫长周期,书中知识较为滞后。
所以读书宜读经典,畅销书适当参考。

且现在新书越出越多,质量良莠不齐。如何选书就变得越发重要。张五常说他花在找书的时间远胜读书时间,因为真正值得读的书很少。读对一本书,你会判若两人。而你读那些垃圾书,自己也会变成垃圾。
比书更具时效的是网络,去网上找你学习领域的最新论文、顶级高手的谈话和文章,这些才代表一个学科、领域的前沿和趋势。顶级高手今天一句话,也许过个一两年就会变成几本畅销书内容。

所以论文和谈话是第一手知识,书籍是二手知识。
你关注到这些,就比只读书的人领先了一两年。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谈话都是一手知识,更多人不过是综合道听途说和烂书之后的三手知识,听这些三道贩子的课还不如好好读书。
网络更是泥沙俱下的环境,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搜索到你想要的知识,并且在海量信息中洞察到本质和趋势,就愈加重要。
这是对学习力的新要求,你要具备的不是记忆知识的能力,而是搜索\u0026amp;过滤\u0026amp;洞察\u0026amp;理解知识的能力。
导师并不是用来教你知识的。
导师要做的事只有两件:一是引导你思考,帮助你建立知识框架和逻辑;二是监测你的表现,帮你确定你在哪些地方做得不足,为你的行为提供反馈。

在广告公司,我从不教自己的下属具体文案技巧和方法,而是告诉他们当你面对一个产品时,你应该从哪个角度切入去写,为什么要这么写,也就是文案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灌输知识是最无用的教法。
找导师当然要找高手,因为导师只能教你达到他曾达到过的水平,再往后就得看你自己修行。但遗憾的是,一个行业里的高手本就不多,愿意教人的更少,愿意教还懂得怎么教的简直凤毛麟角。
碰上了那是你的运气,你就跟着好好学。碰不上也没关系,毕竟学习这件事最主要还是靠自己。

从书里学系统知识,从网络学趋势,从导师学思考逻辑,这就是学习的三个主要来源。



阅读的核心不是记忆,而是提出问题。主动的阅读就是能提出问题的阅读。
读一本书,你首先要问:
这本书整体上在谈什么?作者主要持什么观点?他是怎么得出结论的?他讲的有没有道理?
这就是说,在学习任何知识之前,不要马上试图记住所有知识,不要一上来只关注别人讲了什么(what)。
在此之前,你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讲(why),围绕其主题,他的目的和理念是什么,然后是他的逻辑,他是怎样得出他的结论和核心观点的(how)。



why-how-what,理念-逻辑-知识,这就是知识的黄金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