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翼|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以合攻埃及,埃以达成目的、英法空留骂名( 二 )


纳赛尔
二战之后 , 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实力大为削弱 , 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兴起 , 埃及最终于1951年10月废除了《英埃条约》 。 1952年7月23日 , 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 , 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 , 废除君主制 , 建立共和国 , 纳赛尔开始执掌埃及大权 。
其实 , 埃及发生政变前后 , 英埃关系倒也没有完全恶化 , 英国表示只要侨民的生命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 那么英国是不会主动干涉埃及内政的 。 与此同时 , 英国为了保证国内的经济复苏 , 甚至在1954年与埃及签订协议 , 决定撤军并交出部分运河控制权 。
然而 , 之后英埃关系却开始急转直下 , 先是英国希望埃及加入其主导的针对苏联的中东防卫组织 , 但纳赛尔却希望主导阿拉伯世界 , 再加上埃及国内反英美情绪高涨 , 导致埃及非但没有支持该组织 , 反而到处极力破坏 。 于是 , 英国便限制了埃及的武器进口 , 并抛开埃及 , 建立了以伊拉克为核心的《巴格达条约》组织 。

与此同时 , 埃及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对抗欧美支持的以色列 , 则开始全面转向苏联 , 在从苏联进口大量武器装备的情况下 , 政治上也开始与苏联日渐紧密 , 这导致埃及与欧美国家关系日益恶化 。
1956年6月 , 英军全部撤离埃及 , 但苏伊士运河却仍由英法控制 。 7月26日 , 埃及为了筹措修建阿斯旺大坝的费用 , 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 公司财产全部移交埃及 。 在埃及已经逐渐成为苏联在中东桥头堡的情况下 , 英法根本不能容许苏伊士运河落入亲苏阵营 , 双方矛盾至此已经不可调和 。
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
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 , 英法开始策划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 , 然而从1956年8月16日到10月13日 , 虽然在英法两国主导下 , 世界各国先后多次召开会议 , 但却始终未能达成协议 , 而安理会也最终否决了所谓的“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
这种情况下 , 为了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 , 英法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 。 由于当时英法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 , 法国便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 , 三方就此达成对埃及动武的协议 。
面对英法以三国的进攻 , 埃及军队难以抵挡1956年10月14日 , 英法以三国达成作战计划 , 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动进攻 , 吸引埃及主力支援 , 然后英法出动空军轰炸埃及 , 摧毁埃及军事基地 , 并从塞得港登陆 , 向运河区发动进攻 , 切断埃军退路 。 最后 , 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 , 英法占领西奈半岛运河区 , 全歼埃军 。
10月29日 , 在时任上校的沙龙(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指挥下 , 以色列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支援下 , 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 , 防御单薄的弱点 , 在米特拉山口实施空降 , 随后该旅主力向米特拉山口实施突进 , 并最终于10月31日占领海坦谷地东部 。

30日 , 为了配合第202伞兵旅的攻势 , 以军第38特遣队、第7和第10步兵旅也对埃及西奈半岛发动了全面进攻 。 虽然埃及军队顽强抵抗 , 但在以军的猛烈攻击之下 , 阿布奥格拉等地还是失陷 。
以军的进攻的确吸引了埃及的注意 , 埃及军队开始源源不断的自苏伊士运河开往西奈半岛 , 准备对以军展开反攻 。
30日下午 , 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 , 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 , 要求埃以双方停火 , 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 , 否则将派兵干涉 。 以色列按照计划当即表示接受最后通牒要求 , 而纳赛尔则在当夜予以了拒绝 , 并要求运河区的埃军做好战斗准备 。

31日下午 , 英法空军对埃及的15个机场、一些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 , 以及西奈半岛的埃军发动空袭 , 而英法海军则对埃及港口发动了袭击 , 结果导致埃及海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 。
英法动手后 , 埃及也察觉了英法的阴谋 , 当即命令主力军队撤出西奈半岛 , 并最终于11月2日全部撤出 。 与此同时 , 以色列军队则开始进攻蒂朗海峡西岸重镇姆沙伊赫地区 , 最终于11月5日占据该地 。
11月5日 , 英法向塞得港先后空投了两批伞兵 , 占领了塞得港的加密尔机场和供水厂 。 次日 , 英法联军在重火力的掩护下 , 在塞得港发动登陆作战 , 并于6日深夜开始沿运河南下 , 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 , 结果遭到了当地埃军和民兵的激烈抵抗 。

11月7日 , 由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 , 英法最终被迫宣布停火 , 持续了“九天”的战争至此告一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