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城|杜斯特卷入三起血案,接受采访后忘关麦克风,亲口承认犯罪事实( 二 )
1982年 , 凯瑟琳突然人间蒸发 。 她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朋友家的晚宴上 。 朋友发现她心情沮丧 , 且衣着随意 , 和平时对形象的考究大相径庭 。 席间 , 她接到杜斯特的电话后出门 , 从此下落不明 。 面对警方询问 , 杜斯特坚称自己送妻子上了开往纽约的火车 , 晚些时候还跟妻子通了电话 , 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 。 尽管很多线索都指向了杜斯特 , 但由于没有充分证据 , 尸体也没找到 , 案件陷入旷日持久的调查 , 真相最终不了了之 。
“为了自我防卫 , 我切碎了他”
2000年 , 一名想在政坛大展拳脚的女检察官重启了对杜斯特妻子案件的调查 。 杜斯特的多年密友苏珊在案发当年曾担任他的媒体发言人 , 帮其渡过难关 。 苏珊原本是黑帮大佬之女 , 家道中落后成为一名清贫的作家 。
也许她掌握的内幕能成为破案突破口 。 然而就在调查重启之际 , 这位关键证人被杀死在家中——一颗子弹从她的后脑勺穿过 , 就像是黑帮间一场快速果断的仇杀 。
她的死让人们的视线再一次聚焦到杜斯特身上 , 尽管仍无切实证据 , 但来自司法和舆论的压力 , 令杜斯特深感恐慌 。 他干脆逃往得州 , 租下一间公寓住了下来 。 为了隐藏身份 , 他买了假发、女式长裙和手提包 , 乔装打扮成中年女人 , 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 这招很灵 , 他的房东一直以为他是个平胸且漂亮的中年妇女 。
杜斯特和71岁的邻居莫里斯·布莱克成了朋友 , 两人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 彼此气味相投 。 一次酒后聊天中 , 杜斯特向莫里斯吐露了自己的身份 。 莫里斯知晓他是个有钱人后 , 心里暗暗打起了算盘 。
然而没多久 , 莫里斯就被大卸八块 , 分装在黑色垃圾袋中 , 漂浮在维斯顿湾 。 杜斯特承认杀死莫里斯并用弓锯将其碎尸 。 他很快交了保释金并逃之夭夭 , 就在人们以为他会再次逃脱法网时 , 他因在超市偷一个6美元的面包被抓 , 而当时他的车上明明放着数十万现金 。
杜斯特终于停止亡命奔波 , 将在公堂之上直面陪审团 。 杜斯特花重金聘请顶级律师团 。 他背井离乡、男扮女装的生活方式 , 被包装成逃避女检察官为了个人政绩野心而穷追猛打的证据;律师团还成功说服陪审团认定他是出于自卫才杀死邻居 , 谋杀罪名不成立 。 “莫里斯死于正当防卫时发生的意外 , 他得知杜斯特的真实身份后 , 持枪闯入杜斯特家里 , 想敲诈他一笔钱 , 两人争执过程中 , 枪击中了莫里斯 。 所以 , 杜斯特没有杀他的朋友 , 只是在慌乱中用刀、锯子和斧子肢解了他 。 ”
由于莫里斯的头部没有找到 , 律师团关于自卫的证词无从证明真伪 , 杜斯特再次被无罪释放 。 审判结果引发轩然大波——美国许多脱口秀和新闻节目都把“为了自我防卫 , 我切碎了他”这句话当成段子流传 。
主动出演纪录片
2010年 , 导演杰瑞克奇根据杜斯特经历拍摄的电影《所有美好的东西》上映 。 杜斯特当即打电话给导演 , 要求接受采访 。 好不容易摆脱了凶杀案的漩涡 , 却又莫名其妙主动要求被采访 。 他不合常理的起心动念 , 根本无法用常人的准则去揣测 。 或许他认为独自知道真相太无趣 , 想和世人分享自己离奇荒诞的人生?抑或他觉得年老孤寂 , 希望再次博得关注?
杰瑞克奇将对杜斯特的采访 , 拍摄成6集纪录片《纽约灾星》 。 出现在镜头中的杜斯特是一名性格内敛、面容平和、言语颇有逻辑性的老人 。 他在镜头前缓慢叙述 , 不少观众会觉得他不仅是无辜的 , 而且是一名被童年阴影、家族压力和外界窥探缠绕得无法喘息的受害者 。
然而 , 谁也没想到 , 纪录片最后一分钟 , 出现了大反转——当时杜斯特忘记摘掉耳麦 , 就来到洗手间 , 他以为采访已经结束了 , 一边冲水 , 一边嘟囔着:“我到底做了什么?我把他们都杀了……”观众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 房间里的灯一盏一盏灭掉 , 杜斯特在黑暗中自言自语 , 像是在等待死神降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