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中国靶场为何让美国人这么上心?( 三 )


类似的 , 美军还进行了仅使用几个笔记本电脑和一些便携箱式机箱即可运行的大队级地面指挥控制系统的试验 , 也是为了便于在抢占的机场临时开设指挥部 。
此外 , 美军还为机场地面保卫部队增购了一批轻型装甲车、无人车辆 , 以便在机场附近进行巡逻 。
即使如此还嫌不够 , 这种临时部署仍然不让美军放心 , 为此他们近年来还进行了一系列以外场部署为主题的演习 , 演练了机场遭遇敌方特种部队空降突袭或者游击队火箭弹袭击之类的项目 , 甚至按照兰德报告中提到的内容 , 对机场地勤人员进行射击和战斗训练 , 以便在遭遇敌方特种部队或游击队突袭时 , 可以临时拿起步枪充当战斗人员进行抵抗 。
基本上 , 这就是一个利用他们认识当中 , 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导弹只能攻击固定目标的想定 , 而拟定的一个特殊作战模式 , 希望利用机动来降低导弹攻击的效果 , 让美军在主要海空基地遭到攻击而瘫痪的时候能够通过使用盟友或者“伙伴”的机场 , 继续作战 。
同样 , 海军、海军陆战队和陆军为此也开展了一系列类似的研究和修改其作战原则 , 包括美国海军近期将其预置浮动基地部署到琉球群岛等行动 , 其实际意义都和“分布式空中战役”概念类似 , 企图以机动躲避火力 , 避免过于依赖已有的固定基地 , 导致在导弹突袭中整个作战系统瘫痪的结果 。
那么这样做有没有效果呢?我们不好说——但至少平可夫用的这张图片表明 , 解放军可不是不能打“时间敏感目标”哦 。
首先 , 我们可以看到 , 照片中有大量的方块型的桩子 , 这实际上应该是用来安放飞机靶标的 , 每一个桩子表示一个飞机可能停放的位置 。
其次 , 我们可以看到在照片中四个桩子上插上了F-35的模型 , 这表明实际演练中 , 这些系留点上安放飞机靶标的位置是随机的 。
虽然我们没有照片可以确认 , 但是很可能在实际测试的时候会有在不同系留点上会安放不同型号的飞机靶标 , 以供导弹或者空中侦察系统来进行识别 。
也就是说 , 既然有这样的一个靶场 , 就意味着中国正在研究如何识别出在敌方机场上一群飞机当中 , 实时识别出重要的高价值目标 , 很可能意味着导弹在空中飞行的时候可以识别、分配目标进行打击 。
当然了 , 这个靶场也可能有另一重目的 , 就是看我用多少发导弹打集束弹头 , 能够确保一个停机坪上的飞机都被摧毁——因为如果只是演练目标识别能力的话 , 可能不需要做一个实体模型 , 用平面的靶板也可以是吧 。
所以这个靶场的状态 , 可能是对新型导弹武器进行全过程验证 , 从目标搜索识别 , 到实弹打靶 , 到打击效果验证 , 直接一勺烩 。
如果有这样的能力 , 意味着可以用一枚价值一两百万美元的导弹直接消灭多架上亿美元的战斗机 , 这显然是划算得很 。 而美国人所设想的可以在紧急时刻快速把飞机转移出去 , 或者在机场上等着抢修跑道的美事儿 , 那也是不存在的了 。
同时这也意味着美国空军“分布式空中战役\"理论的部分基础 , 即中国的导弹缺乏智能化识别机场上目标能力 , 不能灵活调整打击目标的概念 , 从根本上就不成立 。
美国的信息化战争概念过于理想化 , 希望实现整个战场形成一张大网 , 由各种不同系统发现目标进行识别 , 直接向导弹、飞机等实施打击的武器传输目标信息 , 这样的想法有赖于巨大的带宽和覆盖三军的统一战场网络系统 。
但是中国显然是回避了这一概念 , 直接由导弹本身 , 或者导弹系统内的无人机、高超声速滑翔体等侦察平台来识别目标 , 由导弹系统本身实现在飞行过程中重新分配目标 , 调整目标位置 。 这就直接回避了跨军种网络联通带来的许多难题 , 也大大降低了对网络带宽的需求 。
这意味着 , 中国可以在一个军兵种 , 甚至是一个发射旅内实现一套信息化作战体系 。
我们之前说中国反舰弹道导弹体系的时候就提到过该系统具备类似的能力 , 每一枚反舰弹道导弹本身都具备自身的光电、雷达、被动电子系统 , 虽然似乎导致导弹的成本上升 , 但是却大大降低了对导弹系统的要求 , 并且更适应在对手进行对抗前提下导致的战场信息网络断断续续 , 不够完整的现实环境 。
而这张靶标照片表明中国的远程精确打击导弹同样具备类似的能力 , 而且很可能是在导弹系统内实现信息化配合 。
轰隆一声 , 两亿多美元就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