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券商系公募研究之二:十年长跑“落单”的长盛基金( 三 )


除了主动权益类基金外 , 长盛基金自2016年开始密集布局的债券型基金的长期业绩同样表现不佳 。 与前文同样的统计标准下 , 近三年来看 , 3只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中 , 长盛可转债A/C明显跑赢同类平均 , 长盛积极配置债券则小幅跑输 。 同期 , 12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在与平均13.59%的收益率对比下“全军覆没” 。 将时间拉长至近五年 , 长盛基金旗下成立较早的3只债基更是跑输对应类型产品的平均业绩 。
业绩、创新等多重难题待解
【规模|券商系公募研究之二:十年长跑“落单”的长盛基金】业绩、规模、营收净利背后 , 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这位公募“元老”?一只只“拦路虎”挡在未来发展的前方 , 长盛基金又该如何应对?
沪上一位市场分析人士直言 , 长盛基金目前面临的部分问题是具有一定普适性的 , 即产品长期业绩不佳 , 导致投资者赎回、规模下降 , 使得人才流失 , 继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 回顾此前 , 长盛基金公司内部基金经理“一拖多”的情况一度较为普遍 , 直接的后果就是 , 相同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投资标的大同小异 , 而所管理的产品中一旦有一只表现不佳 , 那么 , 基金公司的损失就会呈现出“杠杆叠加”的效应 。
正如该分析人士所说 , 早在2017年 , 份额合并计算的情况下 , 长盛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冯雨生、王超分别“一拖十二”和“一拖十四” 。 不过 , 从后续二人在彼时各只基金的任期内总回报来看 , 鲜有突出的业绩表现 。 此后 , 2019年5月 , 王超因个人原因离任长盛基金旗下多只产品的基金经理 。 虽然截至目前 , “一拖十”的情况已从长盛基金中消除 , 但麾下的基金经理陈亘斯、段鹏、冯雨生等5人现任管理基金的数量仍达到5只及以上 , 最多为9只 。
除恶性循环带来的影响外 ,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 , 与公司股东的决策不无关系 。 “股东方的要求通常决定了基金公司整体的发展方向 。 因此 , 不排除地方股东的考量 , 也会影响到公司内部的决策 。 ”北京某公募基金研究人士如是说道 。
公开信息显示 , 截至目前 , 长盛基金背靠国元证券、新加坡星展银行、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和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4位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41%、33%、13%、13% 。 股权穿透后 , 除新加坡星展银行外 , 其余3家企业均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有不同程度的股权关联 。
此外 , 在某大型公募策略分析师看来 , 长期而言 , 老牌基金公司的规模和排名持续下降 , 可能是公司产品业绩、创新产品布局和营销渠道策略等多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 从个别产品的亏损 , 到整体业绩的表现不佳 , 可能与公司在投研方面人员的投入较少有关 。
针对后续推动公司发展的措施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发文采访长盛基金 , 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
上述策略分析师则建议 , 可以提高对短期内公司利润、收入的容忍度 , 深耕渠道和品牌 , 加大对投研人员的激励和投入力度 , 以期在下一轮权益市场牛市时迎头赶上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孟凡霞 刘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