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网易七鱼段毓铮:重新定义“服务”与“客服”( 二 )


很长一段时间 , 机器人智能化服务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太好的体验 , 似乎只是服务的一个例行流程:
进入客服的对话界面后 , 一个机器人会和你\"say hi\" , 机械地询问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
段毓铮思考:“机器人一边说着‘亲’ ‘您’ ‘请’ , 一边还需要你不厌其烦地打上一大段文字 。 这就是有温度了吗?”
他认为“有温度”应该是:我真的了解你 , 理解你 , 在为你提供服务 。
“第一句话的设置 , 就会让客户感受到客服到底懂不懂我 。 ”
这可以依靠AI+大数据实现 。
比如 , 服务预判 。
服务预判是通过用户的轨迹 , 用户的信息以及数据的一些积累 , 分析出用户进线可能提出的问题 。 比如生鲜配送场景中 , 用户对时效性要求比较高 , 因此 , 用户在下单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 , 在客服系统中 , 最常见的联系目的是催单 。
在了解用户的轨迹、预知用户的节奏感后 , 智能客服系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用户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 , 主动提供消息和处理措施 。
回到生鲜场景中 , 一个下单超40分钟的客户进线后看到的客服机器人的第一句话中 , 应该给出“物流信息”的点选咨询内容;而一个今日从未下单的客户 , 看到的则应是今日推荐的菜品信息 。
将这样的能力再拉长 , 如果发现用户在某一个产品详情页的局部开始停留 , 这是否代表用户对产品服务、质量 , 或者其他方面的关注?此时系统也可主动询问 , 去确认用户的关注 。
“在不同的场景或者所谓的用户消费体验旅程当中 , 当用户处于每一个不同的触点之上 , 应该是可以恰到好处地去给他提供相应的服务 。 ”段毓铮说 。
“恰到好处就是一种有温度的体验 。 ”
“当然 , 这件事情很难讲100%都判断准确 , 但相比传统千篇一律例行公事的问候 , 用户体验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 ”
好的交互一定注重体验 。 这中间有两个壁垒 , 一是技术 , 如AI 。 二是对行业、场景的理解 , 和解决方案的沉淀 。 七鱼的AI基因来自于对AI研究了10多年的网易杭州研究院 , 对AI技术的打磨则放在了企业和消费者实时交互的闭环沟通场景里 。
3、产品价值观:站在企业客户内部做服务
激战正酣的客服产品从产品形态上没有太大区别 。 但底层看 , 每家厂商输出的产品价值观并不相同 。
对七鱼来说 , 它并不是完全从用户服务体验的角度出发 , 不是完全和用户站在一起 。 而是站在企业客户内部做服务 。 具体做法是一方面会帮助企业去审视现有客服团队中的效率问题;另一方面会去关注企业客户所服务的用户——设法改善那些终端消费者、访客等所获得的服务体验 。
段毓铮认为:算法的优质程度、AI技术的成熟程度 , 固然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因素 , 但不是全部 。 B端产品设计很重要 , 但B端产品并不意味着一个单一的软件或者工具 , B端产品是为了解决特定客户的某个难题 。 最为重要的 , 是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 。
七鱼最近新签的一个客户是从竞争对手切换过来的 。 客户的原始工作流程是每完成一通呼叫中心的电话 , 就要生成一个工单记录相应业务情况 。 原始的技术解决方案需要对接热线呼叫系统和工单系统 , 做大量额外开发 。
七鱼的做法是 , 先去询问客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诉求 。 深入了解后发现 , 这样的过程只是用户的一个传统流程习惯 , 背后是管理团队期待通过数据获悉业务状况 。
显然 , 这是一个管理需求 , 一种基于呼叫系统数据的管理方式 。 但满足这个诉求完全可以不用做复杂开发 , 只需要从呼叫系统把相应数据转出来 , 就可以解决 。
“客户习惯也要区分来看待 。 有一些是要迎合他的习惯 , 但一些要去看他背后的业务问题到底是什么 。 ”
“我给团队的要求是 , 需求背后一定代表着客户的一个业务问题 , 我们要把那个问题搞清楚 。 ”段毓铮说 。
七鱼负责客户成功的团队的角色有时有点像客户客服团队的员工 。 每月定访 , 和客户一起去复盘基于现有系统反映出的业务状况 。 在一次复盘中 , 有位客户成功经理发现 , 根据他所负责的客户其后台系统中的数据反馈 , 有个问题每天被询问数千次 , 高峰时甚至达到近万次 。
这是因为客户作为第三方信息聚合平台 , 链接着用户和商家两个生态 。 基于当时的平台业务模式 , 用户若有退款需求 , 平台可能需要人工客服通过工单介入转发商家的业务系统 , 对用户来说时效体验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