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太太的客厅”最后时光:1952“院系调整”前后的林徽因( 四 )


把敦煌元素应用到景泰蓝上
1953年时 , 常沙娜出入梁家已快两年了 。
对于第一次见到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情形 , 她至今记忆犹新 。
那是1951年4月 , 她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刚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美术学院中断学业回国不久 , 在帮着父亲常书鸿筹备在北京举办的敦煌文物展览 。 这是为配合抗美援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举办的 , 展出了父亲领导的敦煌研究所临摹的所有壁画摹本、六朝写经、唐代绢画等 。
一天 , 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来看展览 。 梁思成个子不高 , 远没有常沙娜想象的那么魁梧 , 给她的印象是和蔼可亲的“小老头儿” 。 林徽因气质高雅 , 但已经病得非常瘦弱 , 平时几乎不能出家门 , 却执意要来看展 。 展览是在故宫午门城楼上举办的 。 午门城楼很高 , 无论谁来看展览都得沿着高台阶一步一步走上去 , 林徽因走两步就得歇一歇 。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进展厅就呆住了 , 梁思成的嘴唇微微颤抖 , 林徽因清秀苍白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 研究所的临摹品都是原大的 , 敦煌石窟各个朝代的壁画画幅本来就很大 , 那么多摹本集中展示 , 令人震撼的敦煌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
两人不是走马看花 , 而是如饥似渴地逐一观看 , 在壁画摹本前停留最久 。 后来两人分开各自看 , 中途梁思成几次走过来提醒林徽因:“徽因 , 你休息一会儿 。 ”
梁思成问常沙娜:“你小时候也在那里临摹壁画?”常沙娜说是的 。 林徽因问她 , 现在有工作了吗 , 常沙娜说自己只学了两年就回国了 , 也没有文凭 。
当天 , 梁思成告诉常书鸿 , 希望常沙娜能去林徽因身边 , 在敦煌图案方面配合她做些工作 。 常书鸿本来的想法是送女儿到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学绘画 , 但常沙娜自己不假思索地表示同意 。
1951年下半年 , 常沙娜正式受聘于清华大学营建系 , 成为工艺美术组的一名助教 。 林徽因与住对面的一位教授相商 , 腾出一个小房间给常沙娜住 。
新中国成立后 , 作为国家出口换汇重要来源的工艺美术品行业商品滞销 , 困难重重 。 清华营建系接受了北京特种工艺(当时对工艺美术的称呼)公司的委托 , 在林徽因的指导下 , 对传统工艺品进行新图样设计和图案改良 。
后来 , 刚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染织专业毕业的孙君莲和钱美华也来到工艺美术组 。
那两年 , 每天或隔一天 , 上午十点多钟 , 林徽因精神比较好的时候 , 常沙娜、钱美华、孙君莲就到她的床边 , 听她讲课和布置工作 。 林徽因会具体告诉她们 , 这段时间应该做什么 , 怎么做 。 每次讲课后 , 还会列出参考书目 , 建议她们晚自习到图书馆阅读 。
常沙娜回忆 , 林徽因的思维极其活跃 , 想法如涌泉不断 , 只是身体太差了 , 想到了却没有力气动手做 , 的确非常需要人手协助 。 她总是倚着一个大枕头躺着 , 说话一激动脸上就泛起红晕 , 明显很吃力 。 梁思成太了解她了 , 过一会儿就走过来看看 , 关切地说:“你又激动了 , 休息休息 。 ”林徽因也只好无奈地靠在大枕头上休息一会儿 。
梁家的家庭生活是英国式的 。 朋友们有时来喝下午茶 , 他们谈国家建设 , 谈抗美援朝 , 谈教学 , 也谈哲学、文学、艺术 , 其中北京的城市规划是谈得最多的话题 。 往往一说到要拆城墙 , 梁思成就激动起来 , 有时候林徽因也插进去发议论 。 他们非常担心中国的传统建筑会随着大规模的建设而覆没 , 担心北京会失去原有的古城面貌 。
林徽因还几次抱病亲自带着三个组员到濒临停产的景泰蓝、烧瓷工厂实地调研 , 看老师傅们掐丝、点蓝、打磨、施釉、烧制 。
最初 , 他们对景泰蓝的认识是“庄重端丽” , 于是主要借鉴风格相近的古代铜器花纹 , 经过多次试验 , 他们发现景泰蓝的表现能力很强 , 还能表现出古玉的温润、宋瓷的活泼、锦缎的富丽等 。 尤其是敦煌文物展览 , 给了林徽因很大的启示 。 在她的指导下 , 常沙娜设计出了很多有敦煌元素的美丽的景泰蓝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