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太太的客厅”最后时光:1952“院系调整”前后的林徽因( 二 )


1953年3月初 , 梁思成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去苏联访问 。 原定时间为一个月 , 没想到斯大林突然去世 , 代表团中断日程参加了整个悼念活动 , 一待就是两个多月 。
林徽因常给梁思成写信 , 告知纪念碑设计的新进展 。 当时他们最担心的是 , 天安门前建筑群的和谐会被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抄来的青铜骑士之类的雕像破坏 。 一天她写道 , 他们当天的工作是给将给郑振铎主任和北京市委秘书长薛子正的信修正后大家签名发出 , “减掉复杂性质的陈列室和厕所设备等 , 使碑的思想性明确单纯许多” 。
除了参与组织工作 , 林徽因的主要任务还包括为碑座和碑身设计全套纹饰 。 她时常是一阵长时间痛苦的咳嗽 , 喘成一团 , 稍稍缓和一些 , 就接着指导关肇邺的工作 。
关肇邺说 , 纪念碑碑身并不是垂直的 , 而是略微有一点弧线 , 使得碑体美观 , 不笨重 , 又能增强稳定性 。 梁林二人告诉关肇邺 , 要注意这些细节问题 , 有机会到十三陵的话 , 要去摸一摸它的碑 , 体会它丰满、稳定的感觉 。
林徽因靠记忆列出一个书目 , 让关肇邺去清华大学图书馆借来 。 书上有一些古碑拓片 , 林徽因从中选出不同时代的一些碑边图案 , 给他讲解分析其风格特征 , 让他按照纪念碑两层须弥座各个部位的形状尺寸 , 分别用两三种风格绘图来加以比较 。
林徽因倾向于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唐代风格 , 让关肇邺多看看唐朝的图案 。 她说 , 南北朝时期的雕刻图案线条都是硬邦邦的 , 类似欧洲中世纪刻板的风格 , 而到唐朝时 , 图案就有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了 , 叶子和花瓣都很丰满、优美 , 类似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风格 , 图案反映着人文主义情怀 。
关肇邺有一次把浮雕的线条画得太柔弱了 , 林徽因看了说 , 这是乾隆taste , 怎能表现我们的英雄?关肇邺也用玩笑的口吻说 , 如果让我自己来画 , 我只能画光绪taste了(意即更“俗气”一点) 。
吴良镛曾回忆 , 林徽因有次拿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花纹设计和一些中国古代图样对他讲 , 怎样就是丰满、有深度的 , 怎样就是单薄、贫乏的 。 “她把植物花纹、图案忍冬藤之类当做有生命的东西 , 眼中看到它的天地 。 ”不过吴良镛也听说 , 当时一些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人并不欣赏林徽因的一些图样 , 嫌其太旧等等 。
林徽因规定 , 在帮她工作期间 , 中午必须在她家用餐 。 她自己食量极小 , 荤素不同的四样菜 , 盛在很小的碟子里 , 送到床上去吃 。 给关肇邺的是同样的几样菜 , 盛在大盘子里 , 端到客厅去吃 。 中午吃完饭 , 她会午休一下 , 关肇邺接着画图 , 她醒后就叫他一声 , 说进来吧 。 有一次 , 关肇邺不小心路过她门口 , 瞥到她骨瘦如柴的身体 , 以后就非常注意回避 。
林徽因的母亲也跟他们同住 , 林徽因让关肇邺称“老太太” 。 老太太整个上午总在卫生间里窸窸窣窣做她的事 , 林徽因隔着门对关肇邺喊:“不要客气啊 , 有需要就请她出来 , 否则她总是占据那‘战略要地’的 。 ”
当时关肇邺刚留校任教 , 没什么课 , 几乎每天都去梁家 , 一去就是一整天 。 林徽因对工作安排得很宽松 , 倒是舍得花时间来喝茶谈话 。 关肇邺基本上只是上午画图 , 40%的时间是在陪她聊天 。 有时候她忽然拿出几张钞票 , 让他去买点儿点心或者花生米 , 说咱们聊一聊 。 但关肇邺买回来以后 , 她又吃不了 。
那时候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已工作 , 住单位宿舍;儿子梁从诫在读北大 , 平时住校 。 以前儿女绕膝 , 高朋满座 , 现在身边没有人了 , 关肇邺觉得她很寂寞 。
常来的只有金岳霖 。 梁家当年住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的一个四合院 , 金岳霖就住她家后院;搬到新林院8号后 , 金岳霖又住对门的新林院9号;搬到胜因院后 , 依然比邻而居 。 他来时无需通报 , 自己到沙发上坐下 , 摇头晃脑地看远方 , 摆弄太阳镜 , 喝茶翻书 , 林徽因也不一定出来相见 。 有时出来 , 他就手持一本洋书 , 为她诵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