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刘伯承与邓小平:战场上的最佳搭档( 四 )


邓小平的“举重若轻”则表现在他善于驾驭和处理那些错综复杂的事情 , 善于在处理复杂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 , 以纲带目 , 总揽全局 。 许多与邓小平共过事的同志对于小平的这一特点记忆犹新 。 杜润生在回忆中说:“小平同志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气度和风格 。 我在小平同志领导下 , 工作的时间算是比较长 。 从太行山到南下进军大别山 。 在中原局 , 小平同志是书记 , 我是秘书长 。 ”“小平同志的气度和风格是什么呢?那就是顾全大局 , 实事求是 。 在复杂环境里 , 在许多工作任务中 , 抓住主要环节 , 勇往直前 。 他是用大手笔写历史的人 , 写重要历史篇章的人 。 这种人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 他们能超越自我 , 顺应历史呼唤 。 平素和他接触 , 感觉他和常人无异处 , 也说笑话 , 也打扑克 , 搓麻将 , 喜爱孩子 , 吃爱吃的菜 。 可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 , 哪怕是泰山压顶 , 大难临头 , 总是知难而进 , 顶风搏浪 , 毫无畏惧 , 不达目的 , 决不罢休 。 ”
在邓小平领导下工作多年的宋任穷回忆说:“小平同志经验丰富 , 观察问题敏锐、深刻 , 思考缜密周到 , 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作出精辟的分析和果断的决定 。 但讲话言简意赅 , 一语中的 , 从不长篇大论 。 他提倡讲短话 , 写短文 , 开短会 , 主张‘有话则长 , 无话则短’ 。 参加他主持的会议 , 既解决问题 , 又不占很多时间 。 1961年小平同志到东北视察 , 在调查研究后发表了重要意见 。 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农轻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 , 对这几个方面要适当兼顾 , 不能只顾一头 。 提出东北要解决两个粮食自给:一是人吃的粮食要自给 , 二是工业的粮食――煤炭也要自给 。 他还提出一定要解决好领导核心问题 , 企业、车间、小组都要有核心 , 要大胆选拔年轻干部 , 核心要有老的 , 也要有新的 。 他说:‘选骨干 , 不能光看能说会道 , 张牙舞爪的 , 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工作的人 。 ’小平同志还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 说‘一棵树至少能蒸发两吨水 , 一棵大树能蒸发八吨水 , 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 。 ’小平同志的指示抓住了当时东北工作的关键问题 , 有很强的针对性 , 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小平同志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果敢的性格 , 他依靠群众 , 尊重实际 , 又善于调动和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 , 因此许多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 在他的运筹指挥下 , 都能得到顺利解决 。 ”
抗日战争中的邓小平所担负的工作 , 真正是错综复杂 , 头绪繁多 。 他除了一直担任第一二九师的政治委员以外 , 1942年9月 , 开始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 。 1943年10月 , 中央决定中共北方局与太行分局合并 , 八路军总部与一二九师合并 , 邓小平又担任北方局代理书记 。 不久 , 彭德怀、刘伯承等一大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主要干部都奉命离开太行去延安 , 参加学习并准备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 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 , 邓小平要统管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地方武装建设、土地改革和军队的政治、生产、后勤、文化、训练 , 以及对敌斗争中的统一战线、敌军工作、除奸反特等等 。 在这样众多的繁重任务中 , 邓小平总能得心应手 , 从容解决 , 这就与他“举重若轻”的工作作风紧密相关了 。 没有这样的气度与风格 , 是很难胜任这样繁重的工作的 。
1950年初 , 刘伯承、邓小平同率部队解放成都的贺龙(左二)、王维舟(左一)在重庆相会
■心心相印 , 配合默契 , 创造出了战场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长期亲密无间的合作中 , 刘伯承、邓小平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
1942年12月4日是刘伯承50大寿 。 邓小平发表了《祝福我们共同努力的事业胜利――庆祝伯承同志五十寿辰》的文章 。 文章说:“我同伯承同志认识 , 是在1931年 , 那时我们都在中央苏区 。 后来都参加了长征 。 而我们共事 , 是在抗战以后 。 五年来 , 我们生活在一块 , 工作在一块 。 我们之间感情是很融洽的 , 工作关系是非常协调的 。 我们偶然也有争论 , 但从来没有哪个固执己见 , 哪个意见比较对 , 就一致地做去 。 我们每每听到某些同志对上下、对同级发生意气之争 , 遇事总以自己对 , 人家不对 , 总想压倒别人 , 提高自己 , 一味逞英雄 , 充‘山大王’ , 结果弄出错误 , 害党误事 。 假如这些同志一切从国家、人民和党的利益出发 , 而不是从个人的荣誉地位出发 , 那又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伯承同志便是不断地以这样的精神去说服与教育同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