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刘伯承与邓小平:战场上的最佳搭档( 二 )


同样 , 刘伯承眼中的邓小平也像亲兄弟那样叫人挂念 。 1942年3月 , 邓小平去太岳、中条山检查工作 。 临行之际 , 刘伯承送了一程又一程 。 送走之后 , 他立即对参谋长李达说:“现在敌人扫荡很频繁 。 我们对邓政委的安全一定要保证 。 你立刻通知邓政委要路过的几个地方 , 叫他们把接送情况 , 在当天电告师部 。 ”就是这样 , 刘伯承仍然每天记挂着暂时分离的邓小平 , 每天都到值班室询问邓小平的行踪 。
3月19日晚上 , 他又来到值班室 , 值班参谋报告 , 刚刚收到电报 , 邓小平今晚要通过白晋线去太岳 。 因为白晋线是日寇重点防御的地区 , 刘伯承放不下心来 , 他让两位值班参谋去休息 , 自己要亲自等待邓小平的消息 。 两位参谋说:“我们不困 , 还是师长去休息吧 。 ”刘伯承一手拉住一个 , 把他们带到隔壁休息室里 , 按到床上 , 盖上被子才走 。 那一夜 , 刘伯承一直守在值班室里 , 一边检查值班日记 , 一边等待消息 。 深夜 , 接到陈赓发来的电报:邓政委已安全到达太岳 。 刘伯承才舒了一口气 , 叫醒了两位睡得甜甜的值班参谋 。
1945年 , 邓小平、卓琳、刘伯承、汪荣华和他们的孩子在河北武安县留影
在刘邓合作指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13年中 , 一个军事主官 , 一个政治主官 , 留下了一段“刘邓不可分”的佳话 。 在他们共同组织的历次重大战役行动中 , 许多重大的作战方案是他俩一起商定;各种命令都是以刘邓联署方式签发;许多次重要战役是由他俩共同指挥 。 刘邓大军的英名远播四方 , 令抗日军民鼓舞 , 令敌人丧胆 。 一二九师和第二野战军的战史中融会着刘邓的智慧 , 不可分 , 也分不清 。
直到目前为止 , 许多刘邓联署的电报 , 除了因两人分在两地比较容易确认是其中一人所为外 , 其余均很难确认出自他俩之中何人之手 。 一份电报里 , 常常既有刘伯承时刻研究与总结的战术问题 , 也有邓小平极为关注的地方武装配合作战和根据地支援问题 , 在编写他俩的文集时 , 是很难将这些材料分开来 , 算在二人各自的思想成果上 。 而同时 , 如果这些由刘邓合署的文件不计算在刘或邓的思想发展之中 , 那么 , 对于刘邓思想的研究必将是极不全面深刻的 。 当时任第二野战军新华分社社长的前线记者李普说过:“在刘邓之间 , 是难以放进一个顿号的 。 ”这句话生动表达了刘邓不可分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 。
1948年11月 , 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与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在一起
■在工作方法上 , 刘伯承和邓小平一个“举轻若重” , 一个“举重若轻” ■
1992年 , 薄一波在“刘伯承诞辰100周年军事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讲话说:“这里 , 我还想插述一段周恩来同志和我的谈话 。 那是在1950年的七届三中全会期间 。 在闲聊中 , 恩来同志若有所思地问我:你在晋冀鲁豫与伯承、小平共事多年 , 你对他们二位的工作怎么看?我说: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 , 确实是同心同德 , 和协有致 。 他摇摇头说:我不是讲他们的配合 , 而是你对他们的工作方法有什么看法 。 我未加思索地反问道:总理 , 你是老领导 , 又与他们相识甚早 , 你看呢?他爽然一笑:好啊!你又把问题原样奉还了 。 我也笑了:不是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吗?我们这叫‘解问还需提问人’嘛!恩来同志说 , 据我多年观察 , 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 , 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 , 伯承则是‘举轻若重’ 。 你看是不是这样?我说:完全同意总理的评价 , 这八个字概括得很准确 。 他们在工作上所以配合得那样得心应手 , 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 接着 , 恩来同志又问我:那么 , 这两种工作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未等我作答 , 他就讲开了自己的看法:从愿望上说 , 我更欣赏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 , 但说实在话 , 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 。 我同伯承同志一样 , 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 。 这也许是同我长期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