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回响】“临时家长”的操心事( 三 )


文章图片

教室里 , 何丹(右)指导谭梓涵(左)做英语练习题(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启慧 摄)
“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小孩 , 学习有人督促 , 比如老师可以布置听写作业 , 请家长协助完成 , 可这里的孩子没有 , 就失去了‘巩固复习’的重要环节 。 ”何丹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
“即使是刚讲过的内容 , 不复习也很容易忘 。 ”何丹一度很无奈 。 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 , 学习英语是个很大的挑战 。
2019年 , 中益乡小学的学生才第一次接触英语 。 “不用说做题 , 连读懂题干都是问题 , 一个短句子他们都很难读完 。 ”英语是一门陌生的语言 。
何丹第一次上课时 , 总能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 起初她不明白笑声的原因 , 后来才发现 , 学生们总是把英语发音对照汉语取谐音 。 “比如pig , 他们就会故意说成‘屁股’ 。 ”何丹选择无视学生的调皮 , 希望让他们慢慢习惯这门语言 , 学着接纳它、学习它 。
不止是英语课 , 从县城来支教的数学老师也发现 , 要求五分钟内完成的算术题 , 县城班里只有个别学生完不成 , 而在这里 , 仅有个别学生能够完成 。 语文老师也抱怨过:上周教的 , 这周又“还”给我了 。 更让老师们头疼的是 , 周末作业很少有人完成——“周一早上都是在教室补作业的 。 ”
“他们都很聪明 , 只是基础太薄弱 , 读题都非常慢 。 ”不少老师在交流中统一了看法——一是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比三分之一 , 无人看管、隔代看管普遍存在 , 祖父母们大多只关心孩子们吃好穿暖 , 在监督孩子学习方面基本参与不了 , 有的学生回家后还要放牛、做农活 , 回家基本处于不学习状态;二是过去中益乡太贫穷 , 缺老师 , 更缺专业老师 , 往往一个老师要兼好几门学科 , 学生的学习基础太薄弱 。

【远山的回响】“临时家长”的操心事
文章图片

2019年 , 中益乡全乡脱贫(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启慧 摄)
在中益乡脱贫的路上 , 教育脱贫被当做重点推进 。 新建的宿舍楼、教学楼明亮宽敞;助学金、各类补贴保障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师资在提升 , 支教老师一年一年不断地来;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进了教室 , 各类体育器材供学生使用 。 条件上的差距正被努力缩小 , 但老师们发现要想真正实现教育脱贫 , 必须要让学生摆脱学习基础“贫困” , 让他们的基础“富足”起来、扎实起来 , 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来 。
在同一片海域上 , 有人乘快艇 , 有人坐轮渡 , 有人只能自己划小船 。 何丹此前任职于重庆市一家课外辅导机构 , 去机构里上课的学生有的是为“冲优” , 有的是为“补短” 。 而中益乡小学的孩子们没有这样的条件 , 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学校里的老师——他们与未来之间的“摆渡人” 。
“临时家长”的操心事
晚上7点 , 中益乡小学的教室还亮着灯 , 不大的教室里 , 学生和老师还在奋战 。
让校变成家 , 让乡村教师当好“临时家长” , 是中益乡小学的应对之策 。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靠教育 , 经济脱贫了是第一步 , “教育扶贫”才是更为持久的话题 。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斗里 , 教师不能缺席 , 而在远山里的乡村小学 , 要想解决那一个个因为曾经的贫困而涌现出的问题 , 乡村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 。
上完一天的课程 , 中益乡小学老师们的工作还未结束 , 他们需要在课后继续扮好“临时家长”的角色 。 教室的课表里 , 下午三点放学后是课后辅导时间 , 晚饭后是晚自习时间 , 直至晚上八点 。
完成作业 , 培养学习习惯 , 对中益乡的孩子来说是学习上的“硬骨头” 。
“那我们就尽量在课后的时间里‘盯着’他们 , 陪他们一起完成 , 有问题当场就给他们解答 。 ”利用这些时间 , 可以弥补因为基础薄弱而被迫放缓的教学进度 , 但即便是这样 , 目前中益乡小学仍要比县城里学生学习进度慢两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