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移动|财华洞察|大块头遇A股破发潮,中国移动的前程如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早在中国电信(00728.HK 601728.SH)筹备回A时 , 1997年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移动(00941.HK)就已经透露了同一意向 。
然而 , 中国电信的回A之路并不顺遂 , 即使有“绿鞋”护盘、数十亿增持 , 如今仍未恢复到发行价的水平 。
自此之后 , A股新股市场逢中签必赚的运气不再 , 抽中新股不再是交上“好运” , 倒成了凭“运气”亏钱 。
Wind的数据显示 , 今年以来上市首日破发的新股有9家 , 跌幅最大的是成大生物(688739.SH) , 单日下跌27.27% 。 今年上市以来破发的新股有115家 , 相当于上市新股数410家的28% , 其中开普云(688228.SH)累计跌幅最大 , 达到45.03% 。
在如此背景下 , 市场不由得担心中国移动这样的大块头回A , 水土不服事小 , 就怕抽起大笔资金 , 使得市场的表现更加难以捉摸 。
中国移动尚未公布发行价和具体发行数据 , 不过从其发行规模上限和筹资用途来看 , 其筹资额或达到560亿元(单位人民币 , 下同) , 比8月在A股上市的中国电信实际筹资额479亿元还要高出近17% , 有望成为今年A股的募资王 。
从上表可见 , 发行规模最大的前五家公司——中国电信、三峡能源(600905.SH)、沪农商行(601825.SH)、和辉光电-U(688538.SH)和时代电气(688187.SH) , 表现迥异 。
带有公用属性的中国电信和今年不讨喜的金融题材沪农商行双双破发 。
新能源运营商三峡能源以及中国中车(01766.HK 601766.SH)的回A子公司时代电气 , 因为处于当红赛道——前者为新能源 , 后者为IGBT芯片概念 , 上市以来股价已涨逾一倍 , 而从事半导体面板业务的和辉光电-U虽仍亏损经营 , 但得益于消费电子需求增长 , 上市首日表现不俗 , 到如今仍维持涨幅 。
与中国电信同一概念、募集资金规模还要庞大得多 , 中国移动回A的股价表现不获看好也在情理之中 。
不过笔者认为 , 短期是否破发取决于定价和市场信心 , 但长远而言 , 中国移动的股价走势应取决于其实际的基本面以及发展前景 。
那么 , 中国移动的前景如何?对比于中国电信有何优势?
无可比拟的行业地位中国移动于1997年9月注册成立 , 10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 1997年至2004年期间 , 中国移动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等方式 , 陆续完成对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移动通信公司资产和业务的收购 。
截至2021年10月31日 , 中国移动的已发行股份总数为204.75亿股 , 大股东中国移动集团通过全资持有的中国移动BVI持有其72.72%权益 , 而国资委和全国社保基金分别持有中国移动集团的90%和10%权益 。 这是中国移动的主要股东背景 。
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 , 也是全球网络和客户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电信运营商 。 根据ITU截至2020年末的全球移动用户及有线宽带客户统计数据 , 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或分别达到11.56%和17.83% , 位列全球电信运营商第一 。
按照工信部以及三大运营商截至2021年9月末的数据 , 该公司的移动客户数为9.56亿户 , 市场份额或为58.27% , 其中5G套餐客户数为3.31亿户 , 市场份额或为53.05%;有线宽带客户数为2.35亿户 , 市场份额或为44.74% 。
见下表 , 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客户、5G服务用户以及有线宽带业务用户基数都远高于另外两家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香港)(00762.HK) , 而且前三季5G套餐以及有线宽带业务净增客户数均遥遥领先 。
业务价值方面 , 最新的业绩显示中移动2021年前三季移动业务ARPU(每月每用户价值)达到50.1元人民币 , 远高于中国联通的44.3元和中国电信的45.4元 , 反映其业务产生的价值更高 。 再加上庞大的客户基数以及利润率相对较高的5G用户或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 , 其业务增长潜力或要优于同行 。
- 火星|美国宇航局洞察号调查了200米深的火星岩层结构,非常复杂
- 神回复|神回复:为什么中国移动138、139号段会被称为老板号?
- 电子垃圾|“洞察号”着陆器首次揭示了火星“极乐平原”的地质历史情况
- 中国移动|那些认为携号转网能把中国移动打垮的可以洗洗睡了
- 中国移动|云网融合VS云向算进,电信与移动的云、网比拼有啥不一样?
- 中国移动|降到1499!麒麟985+2K屏,斩获市场双冠军!
- 中国移动|为什么总有人觉得中国移动会裁员?
- OPPO|中国移动公布5G手机质量榜单,OPPO获六星满分,领跑行业
- 中国移动|谁将率先构建一个元宇宙范本?我押注中国移动!
- |游戏化营销很有效,但是很多企业都用错了|营销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