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究竟什么才是一个人或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由任正非说起,深度
文章图片
上个世纪90年代初 , 华为刚创办数年 , 任正非带着几个公司骨干踏上了美国考察之旅 。 这次考察非常重要 , 任正非不但专门写文章给华为人谈自己的体会 , 后来还多次提到这次考察对他和对华为的影响 。
在一次与研发IPD团队谈话的时候 , 任正非讲了这么一番话:
回看华为公司二十八年发展的历史 , 可以归结成一句话——“苦难与辉煌” 。 想想公司刚成立时 , 就几个有文化的“农民” , 虽然也穿着西装 , 但是农民意识 , 不了解外面的世界 。 1992年 , 我第一次去美国 , 就感到一种氛围的冲击 。 第二次去美国 , 我们想到改革公司 。 我很幼稚 , 曾买到一本书 , 以为我们跟着这本书就能变革成功 。只有见过了世界 , 才有世界观 。 任正非的美国之行 , 几乎是打开了他的“天眼” , 眼界扩大了 , 思维也转变了 , 他对华为未来的发展之路 , 看得更清楚了 。
所以我要说的是 , 究竟什么才是一个人或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两个字:
认知 。好像张一鸣就曾表示“认知”才是核心竞争力 。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 , 人的行为逻辑是由思想支配的 ,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 但性格从哪里来?就是思想认知 。
而思想认知的建立形成也是要看外界信息的输入 , 比如一个在幸福家庭长大的孩子 , 和一个在不幸家庭长大的孩子 , 他们的认知就不一样 。
穷和尚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去了南海 , 而富和尚等穷和尚回来后都还没有动身 , 为什么?
想一想 , 农村和城市有什么区别?一流的学校与普通的学校有什么区别?优秀的老板和一般的老师有什么区别?大公司和小公司 , 好老板和平庸的老板 , 有什么区别?
在不同的环境中 , 跟什么人在一起 , 会影响到人的认知形成 。
人和人看起来都差不多 , 但认知上却是天差地别 , 有人理所当然的偷懒 , 有人时不我待的勤奋 , 有的公司得过且过 , 有的公司不断折腾……
这都是认知不一样带来的不同情况 。
华为初期是主要在农村市场跑业务 , 后来公司发展越来越好 , 市场就从农村做到了城市 , 但这个阶段很多老人的思想观念就没有转变过来 。
任正非说创业时候是听各地的“游击队长”自由发挥的:
我们从青纱帐里出来 , 还来不及取下头上包着的白毛巾 , 一下子就跨过了太平洋;腰间还挂着地雷 , 手里提着盒子炮 , 一下子就掉进了teunkey工程的大窟窿里…… , 我们还无法做到把事情一次做正确 , 很多工作来不及系统思考就被迫匆匆启动 。随着形势变化 , 华为公司必须是走向正规化的组织管理模式 , 而在这个变革中 , “农民意识”就成为了变革的一大阻碍 。
和外国公司一样穿西装喝咖啡不算国际化 , 国际化的内涵是思想认知要跟上 , 观念和行为逻辑要一致 。 华为那些年经常参加国际展会 , 内部也是引进了IBM等公司的管理咨询 , 通过营造内外的浓厚氛围 , 才逐渐让华为完成了转变 。
任正非自己也是有个认知提升的过程 。
华为最早做产品研发是看书、看说明书研究的 , 后来华为搞管理变革 , 任正非一开始以为是找一本书看着学就可以了 , 结果不是这个样子:
IBM说“可不是这么简单” , 派来了庞大的改革顾问小组进入我们公司 , 手把手教 , 历时二十年才走到今天 。 这么有经验的顾问指引 , 尚且如此困难 , 所以当初想靠一本书就能变革成功 , 的确很幼稚 。
- 5G手机越来越普及,但为什么4G的iPhone依旧那么火热?
- 任正非:每天思考失败,那些杀不死你的终让你更强大
- Linux培训完能到什么水平,之后还需要学习哪些技术?
- 任正非请“布鞋院士”代言,谁知对方分文不取,只提出一点期望
- 人机交互过程拆解:是什么?怎么做?
- 手机边充边玩,为什么电量却越来越少?看完你就不敢再这样做了
-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什么?为什么使用二进制而不是十进制?
- 为什么iPhone能卖一万,并不觉得贵?分享数码博主内心独白
- 任正非,又在下一盘什么棋?沉默4个月后,他再度活跃
- 为什么苹果做不好智能音箱,HomePad靠降价能否提振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