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从生物制剂到干细胞疗法,银屑病逃离“无法治愈”的魔咒了吗?( 二 )


△  IL-23/T17对银屑病皮肤表皮角蛋白细胞的影响
弄清了“敌人行动路线”的科学家们 , 立刻将治疗靶点集中于IL-23和IL-17A等核心致病因子上 , “单抗疗法”应运而生 , 这些生物药剂可以选择性地与白介素结合 , 通过中和其生物活性 , 阻断其信号传导 , 缓解皮肤症状 。

生物制剂的效果也有目共睹 , 以白介素-17A抑制剂为例 , 有网络数据显示 , 患者使用后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指数大多能下降75%左右 。
相信这样的数字放在眼前 , 没有哪位患者不会心动 , 尤其是随着生物制剂被纳入医保 , 原本6600元一针的高昂费用直接被砍至1200元左右(具体费用看所在地医保政策) , 一时间 , 生物制剂似乎也有了“性价比” 。
△  阿达木单抗医保支付标准1290元/40mg
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 但如果细细推敲 , 还是会发现生物制剂之上蒙着一层阴影 。
首先是 , 治标不治本 。 靶向单抗并不能解决由免疫系统紊乱介导的根本性问题 , 它只能针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某条通路进行阻断 , 一旦停药 , 疾病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 所以 , 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生物制剂来抵抗银屑病复发 。 这时候再看1200元/针的费用 , 似乎就没那么亲民了 。
其次是 , 耐药性 。 患者在短期内高频率使用药物后 , 再次重复给药后使用效果会逐步下降 , 一般1-2年内就会出现耐药性 。
最后是 , 副作用 。 长期使用靶向单抗治疗 , 可能会破坏患者免疫系统的稳态 , 造成多种严重副作用 , 目前临床上已发现靶向单抗可能诱发:结核杆菌感染或播散 , 以及乙肝病毒(HBV)的再激活、上呼吸道感染、头痛、鼻咽炎【2】等副作用 。 也正因如此 , 医生在开具生物制剂前 , 都要会对病人进行结核病、乙型肝炎病毒(HBV)等系统性筛查 。 另一方面 , 生物制剂从诞生到现在不过十几年 , 谁也不会知道抑制自身免疫系统会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
△  患者使用靶向单抗后肩部出现念珠菌感染
所以 , 生物制剂也并非银屑病的最优解 , 我们距离彻底攻克银屑病 , 仍有不小的一段路要走 。
03
研究正在进行时
干细胞疗法未来可期
在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上 , 间充质干细胞(MSCs)疗法无疑是最接近终极答案的那一个 。

作为人体尚未分化的原始细胞 , MSCs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牙髓、脂肪及骨髓中 , 因同时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旁分泌作用及归巢效应三大机制 , 而成为再生医学界的宠儿 。
多项研究还表明 , MSCs可以通过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及旁分泌生物活性因子来完成机体的免疫调节【3】 , 比如在银屑病的治疗中 , 它就能有效调节银屑病发病源头--Th17细胞的增殖分化 , 同时诱导Treg细胞(抗炎细胞)增殖【4】 。
△  旁分泌作用会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
整个过程并不复杂 , 当MSCs进入人体后 , 会自动归巢到病灶部位并进行修复 , 此时其分泌IDO、IL-10、IL-8、VEGF等生物活性因子就会发挥作用 , 去调控机体免疫平衡 , 抑制炎症 , 重建皮肤免疫微环境 。
△  MSC衍生的分泌组中的生物活性因子【5】
这种免疫调节和以往免疫抑制剂的单分子调控不同 , 是通过多分子参与、多途径调控及其旁分泌作用去改善机体免疫力的稳态 , 也就是说 , MSCs是从根源上去攻克银屑病的 , 或许真的能解其“无法治愈”的魔咒 。
2019年 , 《Case Rep Dermatol Med》上的一则案例研究便佐证了其潜力【6】 , 一位头皮严重程度指数(PSSI)评分为28的银屑病患者 , 在接受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MSC-CM)治疗一个月后 , 做到了病变皮肤完全消退 , PSSI指数直接降为0 。
△  实验肯定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银屑病的潜力
2020年 , 《Clin Exp Dermatol》【7】上更是对MSCs治疗银屑病进行了综合评价 , 在其确定的四项临床研究中 , 6名患者均有长期银屑病病史(平均14.8年) , 且大多数都接受过局部或全身性的银屑病治疗 , 而MSCs对他们的有效性为100% , 且都没有发生不良副作用 。

MSCs的功能还不止于此 , 基于其在各大疾病领域的表现 , 它还具备消除银屑病并发症的潜能 , 以因银屑病诱发的心血管疾病为例 , MSCs能通过分化成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 对病患的心血管进行修复再生 , 同时其分泌的生长因子还能促进心脏修复 , 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 , 可谓一举多得 。
【银屑病|从生物制剂到干细胞疗法,银屑病逃离“无法治愈”的魔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