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橙C|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套路
文章图片
对中国人来说 , 经济学中的拍卖问题似曾相识 , 但主要与富人相关 , 一是房地产商参与土地拍卖 , 二是土豪参加艺术品竞拍 。
其实 , 拍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问题 , 对它的深入研究足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比如 ,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2日就宣布 , 将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拍卖问题的研究大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R.Milgrom)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Wilson) 。
文章图片
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拍卖问题的研究大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 , 两名获奖者研究了拍卖的运作方式 , 以深刻的洞察力 , 为难以用传统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例如无线电频率)设计了崭新的拍卖形式 , 其研究成果使全世界的买方卖方和纳税人受益 。
1969年 , 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奖 , 截至2020年10月一共颁发了52次 , 共有86人获奖 。 回溯这些获奖的经济学家 ,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经济学的研究 , 在某些方面启迪了人类的思考 , 或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
在很多人看来 , 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奖项 , 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处在社会科学领域 , 评奖标准难以量化 , 所以经常曝出“冷门” 。 不过 , 这个奖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
垄断市场
首先 , 必须明确拍卖理论在经济学整体框架中的地位 。 按照大致划分 , 经济学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范畴 , 所有的经济学学派都可以纳入这两大领域 。
微观经济学是主要以市场主体(厂商、消费者等)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 分析它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理性;在此基础上 , 研究市场机制的运行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 拍卖理论以竞拍者、拍卖者以及拍卖行为、拍卖市场为研究对象 , 因此也应纳入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
拍卖市场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市场 。 在微观经济学中 , 根据供需双方的结构 , 可以将市场分为四类:垄断市场 , 如土地、自来水供应市场;寡头市场 , 如电信、燃油供应市场;垄断竞争 , 如超级品牌和小厂商共存的日化市场;最后一类完全竞争市场 , 在现实中一般不存在 , 但农贸市场等没有进入门槛的市场 , 接近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
文章图片
纽约佳士得拍卖行
显然 , 拍卖主要存在于垄断市场 。 这是一个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给者 , 却有众多需求者的市场结构 。 在垄断市场 , 拍卖对供给者最为有利 。
垄断市场有三个假设条件 , 除了只有唯一的供给者之外 , 还包括两个条件:一是厂商生产的商品没有接近的替代品;二是其他厂商进入该行业极为困难甚至绝无可能 , 所以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市场价格 。 在这个意义上讲 , 中国的土地供应市场是非常典型的垄断市场 。
在美国 , 垄断市场显然不是土地供应市场 , 因为这个国家土地私有 。 在电信频谱等公共领域 , 才存在垄断 , 并有拍卖的需求 。 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两位经济学家的贡献 , 正是为这些领域的拍卖设计出了新的方法和模型 , 改善了拍卖方式 , 让竞拍者(电信公司)和拍卖者(代表纳税人的联邦机构 , 比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双双受益” 。
那么 , 他们是如何改善拍卖方式的?这必须从拍卖理论的源流说起 。
在人类历史上 , 拍卖早已有之 。 在没有人权观念的古代社会 , 拍卖奴隶司空见惯 , 而罗马军队甚至还拍卖过皇帝这一“职务” 。
然而 , 由经济学家对拍卖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却是上个世纪的事情 。 在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之前 , 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96年获奖)威廉·维克里(WilliamVickrey)在1960年代的一篇论文中 , 已对拍卖进行过系统性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