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花园|有关小知识都在这里,可以当故事讲给孩子听,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五 )


(1)饮雄黄、朱砂、蒲酒
蒲酒气味芳香而有爽口之感 , 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辰砂)等 。 这种习俗流传较为广泛 。
今天 , 在广西宾阳 , 每逢端午时节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 , 其中包括雄黄、朱耒、柏子 , 桃仁、蒲片、艾叶等等 , 人们买回后将药包浸入酒中后 , 再用菖蒲艾蓬蘸酒洒在墙壁角落、门窗以及床下等等 , 或是用酒涂在小孩的耳鼻、肚脐之上 , 用来驱赶毒虫 , 并祈求小孩一生平安 。
(2)吃粽子
众所周知 , 端午节要吃粽子 , 但粽子并不是最早出现的端午节饮食 。 应该是西汉的“鸟羹” 。 大概是因为枭不好捕捉 , 所以吃枭羹的习俗没有持续下来 。 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 又称为“角黍” 。 不过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主要食品 。
对于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 , 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源于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 屈原于汨罗江抱石自沉后 , 当地居民十分悲痛 , 知道是屈原贤大夫沉江后 , 附近的渔民闻讯赶来打捞屈原的遗体 , 但一直没有结果 。 后来为了防止水中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 , 人们纷纷将一些食物投入江中 , 希望能转移鱼虾的注意力 , 到后来逐渐就发展和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
粽子是我国的一种特色产品 。 中国人讲究饮食 , 在国人巧手经营之下 , 粽子的造型或内容 , 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 在造型方面 , 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小宝塔形、枕头形、圆棒形等 。 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 。 南方盛产竹子 , 以竹叶来缚粽 。 大多采用新鲜竹叶 , 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 , 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 。 北方人习惯用苇叶 , 叶片细长而窄 , 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 粽子的大小也差异很大 , 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 , 也有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 粽子主料为糯米 , 先用苇叶或竹叶(箬叶)包裹 , 然后用细绳系好 , 最后进行蒸煮 , 熟后打开箬叶即可食用 。 粽子发展到如今 , 种类繁多 , 东西南北差别各异 。
(3)吃咸鸡蛋、咸鸭蛋
咸鸭蛋微寒 , 能滋阴、清肺 , 还可治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痢等病症 。 咸鸭蛋不仅有药效 , 而且能补充人体因炎热而产生的盐分缺失和一些营养物质的消耗 , 是一种夏季食补和佐餐佳品 。 江西南昌地区过端午节时 , 将鸡蛋壳涂上红色 , 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好 , 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 , 祝福孩童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 河南、浙江等地农村逢端午节则吃大蒜蛋 。 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 , 有的还加几片艾叶 , 与烙油馍一起作为一家人的早餐之用 , 认为这种食法可驱除病毒 , 有益健康 。
三、卫生习俗
此类习俗主要以保洁、健身、祛病为主 。 由于端午时节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以及恶日 , 使得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被一直流传开来 , 因而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 实际上 , 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 , 人们容易患病 , 也是瘟疫病毒的大肆扩散时期 , 再加夏季是蛇虫繁殖的旺季 , 由于蛇虫容易咬伤人 , 所以要十分小心 ,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习惯 。
未来花园|有关小知识都在这里,可以当故事讲给孩子听,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文章图片
例如采药、用雄黄酒喷洒墙壁及门窗等等 , 看起来似乎迷信 , 而实际上却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卫生活动 。 由此看来端午节的确可以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 , 是广大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 。 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应该是发展并且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 。 端午时节的卫生习俗也有不少 , 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
(1)悬白艾
人们在门头、窗楣上悬挂白艾 , 使居室内外弥漫着一股药香味 。 白艾又称五月艾、端阳艾 , 其性温、味苦 。 农历五月初五 , 时值初夏 , 多雨潮湿 , 细菌繁殖快 , 人易染病 , 悬艾于门窗 , 可借助其气味 , 驱除邪气 , 消去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