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花园|有关小知识都在这里,可以当故事讲给孩子听,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四 )


未来花园|有关小知识都在这里,可以当故事讲给孩子听,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文章图片
又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说:“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 , 世人为其忌 , 故不举饷食 。 ”将五月五日作为介子推的忌日 , 而且民间在这天有不生火做饭的习俗 。 此处的并州是指今内蒙古、山西大部及河北之一部 , 即包括河北保定、正定 , 山西太原、大同等地 。
有关端午节的民俗民风
虽然关于端午节的出处很多 , 但流传最广泛的当属屈原说 。 关于其它出处很多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 , 但这并不影响各民族对端午节的普遍认同 , 进而逐步发展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 各地由于民族风俗差异和地域文化传统不同 , 而使端午节呈现出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节日文化景观 。 其习俗形式、内容多种多样 , 按其类型划分 , 主要有以下五类近20种:
一、佩饰习俗
自古至今 , 人们在端午节佩戴各种饰物 , 既起到妆扮作用 , 又能增添节日喜庆气氛 。 佩饰的品种和式样也丰富多彩 。
旧时江浙一带 , 端午时妇女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 , 形状为小人骑虎 , 也有另加钟、铃、缨以及蒜、粽子形状的 。 这种头饰通常用于插在妇女的发髻上 , 也可以用来赠送 。
(1)戴艾虎
艾虎是我国古代端午节时常用的一种驱邪辟邪之物 , 同时也可作为一种装饰品 。 我国古代将虎视为神兽 ,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虎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
(2)系彩丝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认为五色丝与祭祀屈原相关 。
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礼义志》载:“朱索 , 五色桃印为门户饰 , 以难止恶气 。 ”五色印就是后来的五色彩缯 , 其桃印长6寸 , 宽3寸 , 并配五色文书悬于门上 。 这与后世的悬符避邪很相似 。 司马彪所记载之事均源于汉代 。 这种五色彩丝或朱索 , 都具有神秘色彩 。
(3)系长命缕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由于战争频繁 , 人们饱尝战乱之苦 , 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 , 上刺文绣、金缕 , 即叫辟兵缯 , 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 有的佩于胸前 , 有的缀于臂上 , 一是可辟兵灾 , 延寿续命;二是可显示妇女养蚕缫丝之功 。 不仅如此 , 当时人们还把这些东西作为珍贵礼品互相赠送 。 以后渐渐沿袭下来直至近、现代 。
(4)佩香包
香包又叫香囊、香袋、荷包等 , 有用碎布缝成的 , 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 , 内装香料 , 佩在胸前 , 会香气扑鼻 。
宋代陈元规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 , 以彩线贯之 , 搐使如花形 。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 , 缀之以绵 , 若数珠 。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 这些可随身携带的袋囊 , 内容物经过变化 , 从驱邪的灵符、吸汗的蚌粉、铜钱 , 避虫的雄黄粉 , 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 , 制作也日趋精美 , 并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戴香包也颇有讲究 。
未来花园|有关小知识都在这里,可以当故事讲给孩子听,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文章图片
老年人想要防病健身 , 一般喜欢戴菊花、梅花、苹果、桃子、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 , 象征着万事如意 , 鸟语花香 , 夫妻恩爱 , 家庭和睦 。 小孩多是飞禽走兽类的 , 如豹子、虎;斗鸡赶兔、猴子上竿等 。 青年人戴香包最为讲究 , 热恋中的情人 , 特别是多情的姑娘早早就要精心制作几枚别致的香包 , 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 , 自然会引起周围人的评论 , 夸奖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
二、饮食习俗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 , 饮食习俗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 “五月五 , 是端阳;吃粽子 , 洒白糖;雄黄酒 , 身体壮;划龙舟 , 喜洋洋 。 ”这首歌谣将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形象地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