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动力|中国港机之王浮出水面,59岁才开始创业,8年就做到全球第一


航天动力|中国港机之王浮出水面,59岁才开始创业,8年就做到全球第一
文章图片
航天动力|中国港机之王浮出水面,59岁才开始创业,8年就做到全球第一
文章图片
航天动力|中国港机之王浮出水面,59岁才开始创业,8年就做到全球第一
文章图片
2013年3月 , 奥.巴马在迈阿密港口做演讲 , 正激情澎湃地说着“要让美国制造业重返世界”时 , 背后的“龙门吊”上的国旗被风吹掉 , 露出了“振华”两个汉字 。 这个画面被传播开来后 , 大家纷纷吐槽:重要港口用的都是中国机械 , 难道你们制造业振兴要靠中国?
事实上 , 早在奥.巴马“做广告”之前 , 振华已经做了全球“港口机械领域”十几年的老大 。 平时在码头看到的:像桥一样矗立在岸边 , 把集装箱运输或卸载到船上的“岸桥”、能让集装箱在轨道间轻松移动的“龙门吊”等大型设备 , 全世界80%都是振华造的 。
别看这些大家伙外形简单 , 实际上它们有着极高的技术壁垒 , 更重要的是 , 它们是造船、造航母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 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而谈起振华的崛起史 , 一位叫“管彤贤”的老人无疑是背后最大的功臣 。
1.“振兴中国港机!”
上世纪90年代 , 我国在港口机械行业一穷二白 , 技术落后、品质低劣 , 迫使国内港口只能从国外高价进口 , 很多时候还是二手货 。 国外企业则仗着自己的技术和产品 , 想涨价就涨价 , 说不卖就不卖 , 气焰嚣张 。
“你没见到外国人那种傲慢 , 根本看不起我们 。 ”当时在交通部水运司工作的管彤贤对此感到十分气愤 。 1992年 , 59岁的管彤贤毅然下海创业 , 他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 将公司取名为上海振华港机有限公司 。
成立的当年 , 管彤贤参加了温哥华港项目的竞标 , 用低于报价30%、白搭百万美金运费的代价抢到了“第一单” 。 在生产产品时 , 管彤贤下令要全部采用最好的配套零件 , 让全世界看看什么才是中国制造的水平 。 产品交付后 , 温哥华港出乎意料地满意 , 在第二年就追加了一单 。
这次国际初露面 , 让振华一下子打开了声誉 。 而西方企业对振华也感到头疼 , 因为如果报价和振华一样 , 势必要面临亏损 , 根本没法打压它 。
2.“逼”出来的港机之王
俗话说 , 越是英雄 , 经历的磨难越多 , 振华也是从磨难中走过来的 。
正当振华订单越来越多 , 发展越来越好时 , 接到了一个美国港口的订单 。 刚开始 , 管彤贤喜不自胜:“现在终于轮到我们赚它们钱了!”但看到订单里“整机发运、不允许到港拼装”的要求 , 又让他感到惆怅 , 要知道港口机械都是二三十层楼高的巨兽 , 想要运到大洋彼岸谈何容易!
而且当时唯一有运输能力的荷兰公司 , 要价一次比一次高 , 条件苛刻、态度傲慢 。 管彤贤认为不能受制于人 , 一次受制处处受阻 , 所以选择自主研发 , 买进一条荷兰旧船 , 请专家改制成专用运输船 。 自此 , 物美价优的振华 , 又多了一项“自主运输”的杀手锏 , 一路高歌猛进 , 仅用了6年 , 就做到了世界第一 。
在扩张的同时 , 振华也没有忘记精进自己的创新能力 , 以龙门吊为例 , 只有振华有能力建造世界上最大的1000吨以上的龙门吊 。 就连英国造“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时使用的龙门吊 , 也是花1200万英镑从振华订购的 。
3. 伟大的企业应该眺望汪洋大海
除了振华 , 其他领域崛起了一批颇具影响力、让国人扬眉吐气的企业 。
如果说制造业是代表生产实力 , 那么生命科技领域就代表着尖端研发力 。 近期发布的全球大学生命科学领域报告中 , 我国的中科院、北大、浙大等9家科研机构闯入前百名 , 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 。
不仅是科研的机构 , 我国在运用领域也实现了弯道超车 。 近两年 , 颇为热门的“β-烟”延年物质 , 最早也是由美哈佛医学院发现 , 该物质被证实具有扭转DNA稳态、PARP酶、Sirtuins蛋白等老化标志的能力 , 因而一炮而红 , 之后被开发成产品后价格也十分昂贵 , 仅为少数富豪私有 , 比如加拿大著名歌手Grimes、华人首富李嘉-诚等 。
而我国的港中大化学系教授王骏博士则通过“全酶法”生物科技 , 将该物质的生产成本降低了95% , 实现了平价量产 , 成品“艾木茵”在海外口碑颇佳 , 在国内京东等消费网站出货量接近20万 , 让更多国人用得上尖端延年科技 , 业内人士评价其是“全民百岁”的重要推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