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点商业|京东数科7年嬗变:用数字科技帮合作伙伴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二 )


关于京东数科创业的初心 , 业界广为流传的是当初刘强东让陈生强做金融 , 陈生强心里是拒绝的故事 。 那么 , 刘强东当初为什么要做京东金融?7年间从金融发展到数科 , 最关键原因又是什么?
这和刘强东给京东奠定的追求长期价值有关 。 不同于平台型电商 , 京东从创建初期就开始以自营为主 , 自建物流体系 , 有完整的供应链数据等等 , 其实都最终证明了前瞻布局和对长期价值的追求 。
向TOB转型 , 亲自下场去做产业数字化 , 某种程度上也就顺理成章:在产业互联网的风口 , 让那些看似互不关联的行业板块 , 在底层上拥有共同不变的数字技术平台和逻辑 , 在此基础上搭建行业know-how,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数字化和各行各业的深度连接 , 创造更大社会和商业价值 。
要达成这一点并不容易——2018年的员工大会上 , 陈生强就感叹 , 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说服团队” 。
确实如此 , 在京东数科开始向TOB转型的2016-2017年 , 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风生水起 , 众多涉及互联网的金融企业轻松拿到了无数投资 , 以及堪称独角兽的估值 。
相比之下 , TOB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方向 。 相比C端 , B端面对的是复杂组织和公司 , 很难找到一家公司能独立全流程、全方位地满足客户所有需求 。 加上国内虽然一直不缺乏TOB的公司 , 但不管是硬件集成、还是软件服务 , 普遍给市场留下的是“卖系统”、变现周期长 , 业务天花板低的刻板印象 。
从生意逻辑上来看 , 放弃当时的舒适区 , 去追求困难重重的变革 , 是件很难的事 。 这可能是陈生强花1年多时间 , 去说服团队的原因之一 。 “从我的角度 , 我希望这家公司是一个我一辈子做不完的事情 。 什么可以支撑我们到达这个目标呢?企业信仰 。 ”他说 。
光是有追求长期价值的想法远远还不够 , 京东数科本身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符合战略的组织架构——在转型“数字科技”很长一段时间 , 京东数科有高管发现 , 不管在市场上还是集团内 , 很多新员工甚至老员工 , 对数科的印象还停留在白条、财富 , 彼此之间的协同也存在问题 。
极点商业|京东数科7年嬗变:用数字科技帮合作伙伴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文章图片
为改变这种认知和打破业务闭环 , 今年4月 , 从2019年年中开始就一直在进行持续的组织调整尘埃落定——京东数科由面向客户的行业层、产品服务层、开放平台层、核心能力层和职能层五层组织 。
这不难理解 , 组织架构反映对战略的认知 。 战略定位的转变 , 需要相对应的组织形态和资源配置来进行支持 。
以其中的核心智能城市为例 , 底层的数据和技术能力、用户能力和行业know-how积累虽然没变 , 但显然不能按照卖云的逻辑、电商逻辑来做 , 这就需要跳出金融科技的圈子 , 以新的战略和架构 , 独立的机构和部门牵头 , 在所有业务线的协同下操作落地 。
战略组织的转变 , 归根结底是为了在产业数字化赛道上“跑”得更顺畅 。 那么 , 该如何去理解如今京东数科的数字化业务?
“本质上是一个建立在海量数据上面的数字化科技服务企业 。 ”有业内观察人士就如此认为 , “这是一个行业发展趋势 , 由金融数字化推动 , 最终的升级都是产业数字化 。 ”
从招股书来看 , 京东数科的主要客户来自于金融机构、商户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等三大类 , 实现了ToF、ToB、ToG的全覆盖 。 “科技(Technology)+产业(Industry)+生态(Ecosystem)”的产业数字化联结(TIE)模式 , 成为京东数科业务关键词 。
经在多个实体产业进行数字化实践后 , 京东数科截至目前落地了包括零售、大宗、出行、商旅、农牧、校园、港口等行业以及智能城市这样的全场景 。 一方面 , 京东数科强调基于场景、用户和数据跟F、B、G三大类客户产生联结 , 为客户提供业务数字化服务;另一方面 , 京东数科强调其能够基于对行业的理解 , 为客户提供应用及底层技术的数字化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