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有缺陷的 g-C3N4/共价有机骨架范德华异质结实现高效 S 型 CO2 光还原( 四 )


图 4. (a) 制备样品的光催化 CO2 还原率 。 (b) 具有不同 COF 量的 g-C3N4 (NH)/COF 的 CO 光催化产率 。 (c) 13CO 的质谱和总离子色谱(插图)在 g-C3N4 (NH)/COF 上光催化还原 13CO2 。 g-C3N4、g-C3N4 (NH) 和 g-C3N4 (NH)/COF 的光致发光 (d)、瞬态光电流 (e)、电化学阻抗谱 (f) 。
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和转移是开发高活性光催化剂的前提 。 为了阐明 g-C3N4 (NH)/COF 优异的光催化活性 , 进行了光致发光 (PL) 光谱来研究光致电荷分离 。 如图 4d 所示 , g-C3N4 (NH) 的 PL 强度比 g-C3N4 弱 。 与 Tp-Tta COF 复合后 , g-C3N4 (NH)/COF 的 PL 与 g-C3N4 (NH) 相比几乎完全猝灭 。 结果证明 , 形成的异质结可以有效提高电荷载流子的分离效率 , 从而优化面内电子转移 。 进一步应用瞬态光电流和 EIS 测试来测量电荷转移效率 。 如图 4e 所示 , g-C3N4 (NH)/COF 的瞬态光电流响应几乎是 g-C3N4 和 g-C3N4 (NH)的 4.7 倍和 1.6 倍 , 表明与 π- Tp-Tta COF 和缺陷 C3N4 之间的 π 相互作用有利于电荷转移和迁移过程 。 与 g-C3N4 (NH) 和 g-C3N4(图 4f)相比 , EIS 光谱还显示 g-C3N4 (NH)/COF 的半径小得多 , 这意味着界面电荷转移分离的电阻较低 。 以上结果表明 , Tp-Tta COF与g-C3N4(NH)偶联形成vdW异质结不仅可以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 , 还可以加速界面电荷的转移 , 从而促进光催化还原的二氧化碳 。
3.3. CO2光还原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由于竞争动力学有利的 H2 生成反应 , 光催化还原 CO2 的选择性对于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也很重要 。 根据图 5a 中显示的结果 , g-C3N4 (NH)/COF (90.4%) 的 CO 选择性比 g-C3N4 (NH) (74.5%) 显着提高 , 这表明促进了 CO2 到 CO 的转化g-C3N4 (NH)/COF 上的反应 。 进行 CO2 程序升温脱附 (CO2-TPD) 以验证 CO2 在不同光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并分析构效关系 。 如图 5b 所示 , 第一个解吸峰与物理吸附的 CO2 相关 。 而第二个峰与化学吸附的 CO2 相关 。 很明显 , g-C3N4 (NH)/COF 的 CO2-TPD 峰面积远大于 g-C3N4 (NH) , 证实 Tp-Tta COF 的耦合可以大大提高 CO2 吸附 。 此外 , g-C3N4 (NH)/COF 的 CO2 解吸峰向更高温度移动 , 表明 CO2 与 g-C3N4 (NH)/COF 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 , 这是光催化还原反应中 CO 选择性高的先决条件 。 随后 , 原位 DRIFTS 被用来阐明反应中间体种类和反应机理 。 如图 5c 所示 , 在 CO2 光还原过程中出现了以 2339 cm-1 为中心的强宽吸收峰 , 这可以归因于吸收的 CO2 分子 。 照射后 , 出现以 1719 cm?1为中心的吸收峰 , 这归因于 COOH* 中间体的不对称拉伸模式 。 显然 , 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 , 该峰的强度逐渐增大 , 说明在 g-C3N4 (NH)/COF 上的 CO2 还原按 CO2*、COOH*、CO* 和 CO 的顺序进行 。 研究了另一个关键参数 g-C3N4 (NH)/COF , 即稳定性 。 如图 5d 所示 , 出乎意料的是 , 我们注意到虽然 g-C3N4 (NH) 产生了大量的 CO , 但在连续可见光照射 7 h 后 , CO 的析出速率从 3.5 急剧下降到 1 μmol h-1 。 虽然在 g-C3N4 (NH)/COF 中观察到相对更稳定的光催化 CO 析出活性 , 这应该归因于包含大 π 的 g-C3N4 (NH)/COF vdW 异质结构中电子空穴的加速转移和分离-共轭芳环 。
图 5. (a) CO 和 H2 对 g-C3N4 (NH) 和 g-C3N4 (NH)/COF 的光催化产率和选择性 。 (b) g-C3N4 (NH) 和 g-C3N4 (NH)/COF 的 CO2-TPD 光谱 。 (c) 在不同辐照时间的 CO2 气体下获得的 g-C3N4 (NH)/COF 的原位 DRIFTS 光谱 。 (d) 在 7 小时的连续可见光照射下 , g-C3N4 (NH) 和 g-C3N4 (NH)/COF 上的 CO 产生 。
3.4. CO2光还原机理分析
研究了 g-C3N4 (NH) 和 Tp-Tta COF 的能带结构以分析光催化机理 。 首先 , 进行价带(VB)XPS 测量以确定所制备材料的能带结构(图 s11 和 s12) 。 对于 g-C3N4 (NH) 和 Tp-Tta COF , 计算出的 VB 位置相对于 NHE 分别为 1.65 和 1.75 eV 。 结合来自 Uv-vis 数据的带隙 , 推导出 g-C3N4 (NH) 和 Tp-Tta COF 的带结构图并显示在图 6a 中 。 结果表明 , g-C3N4 (NH)和Tp-Tta COF之间形成了II型异质结 。 其次 , 进行ESR分析以确定g-C3N4(NH)和COF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过程 。 众所周知 , 只有CB电位为O2/?O2-(-0.33 V vs NHE)氧化还原电位负的半导体才能产生?O2- 。 显然 , g-C3N4 (NH) 和 Tp-Tta COF 的 CB 电位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能力 。 因此 , 使用 EPR 光谱在 Tp-Tta COF、g-C3N4 (NH) 和 g-C3N4 (NH)/COF 上使用 EPR 光谱探测 ?O2- , DMPO 作为捕集剂 。 如图 6b 所示 , 对于 Tp-Tta COF , 没有观察到明显的 DMPO-?O2- 信号 , 这是由于 COF 中光生电子的还原能力可以忽略不计 。 同时 , g-C3N4 (NH) 和 g-C3N4 (NH)/COF 均观察到强 DMPO-?O2- 信号 , 表明光生电子停留在 g-C3N4 (NH) 的 CB 中 。 这种现象表明 g-C3N4 (NH) 和 Tp-Tta COF 之间的电荷转移与传统的 II 型机制相矛盾 。 相反 , S 型异质结机制可以充分解释 g-C3N4 (NH)/COF 增强的 CO2 还原性能 。